读《黄帝内经》素问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2——冬藏的好处

(原文)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解读)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所以春天生病,病多在头部,夏天生病,病多在五脏,秋天生病,病多在肩背,冬天生病,病多在四肢。

“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 所以春天多生鼻流清涕或鼻血,夏天多生胸胁病变,长夏多生里寒洞泄,秋天多生风疟,而冬天多生痹症。

“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所以冬天不要动手动脚( 冬天要善保阳气,不做剧烈运动 ,就是说冬天要使元阴、元阳蕴藏充沛 ) ,春天就不会发生鼻流清涕或鼻血之疾,及颈项病,夏天就不会得胸胁部疾病,长夏就不会得里寒洞泄,秋天就不会得风疟,冬天也就不会得痹症、飧泄、汗出过多。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所谓精,那是人体的根本。所以冬季善于保养精气,春天就不易生温病。夏天应该出汗而不出汗,到了秋天就会得风疟的病。这是平病人的脉法。

“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所以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从黎明到中午,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阳。从中午到黄昏,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阴。从黄昏到鸡鸣,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阴。从鸡鸣到黎明,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阳。自然界的阴阳之气是这样,人的阴阳之气也是一样。

今天学习了 , 我们的身体好坏 取决于冬天的藏精功能,冬藏 藏好了, 状态好 了 ,四季就都会保持健康 。 在这里多说一下,马上要到小雪节气了, 小雪节气前后,天气大多阴冷晦暗,人们的心理与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出现病情加重,要注意疏导、宣泄情绪。对外,要顺应自然气候变化与防止邪气入袭;对内,应该谨守虚无,心神宁静,也就是思想清净,畅达情志,让精气神内守而不至失散,保持形神合一的状态。 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2022-06-28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03 17:04:1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的原文欣赏如下:一、八风与五脏的关系- 黄帝问:天有八风,经有五风,这是什么意思?- 岐伯八风发邪,成为经风,触犯五脏,邪气发病。这就是所谓的四时相胜: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二、四季与发病部位-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

  •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脊。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解读)“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攸受乎?” 黄帝说:五脏与四时相对应,都各有所用吗?“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

  •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绝谷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部分译文 人的生理构造也与此相应。就人体阴阳而言,外部属于阳,内部属于阴。

  • 《黄帝内经》这部中医经典著作中,有一篇章位于《素问》第四章,其名称为《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这一章节具有独特的含义。“匮”字在这里取义为藏书之柜,象征着知识的宝库。之所以称为“金匮”,有两种解释。首先,它可能源于古代帝王所用的金制藏书柜,如吴昆在《素问吴注》中提到:“金匮,是帝...

  • 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原文: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译文: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