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和释《黄帝内经》三…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四气,春、夏、秋、冬的四季节气。调神,调节、调养神气。五脏的功能与四季因应,善 养生 者,春夏温养阳气,秋冬调摄 。神气藏于五脏之内,故以四季之气调养。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入夜而卧,鸡鸣而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 养生 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释文:
春天有三个月,始于立春日,止于立夏前一日,这时阳气上升,冬季潜藏的阳气发散而出,花草生根发芽,是启故生新的季节。阳光普照,地气生发,一派欣欣向荣之势;夜卧早起,散漫而行,以散发夜间陈腐之气,迎纳旭日初升之阳气,披发而不需约束,身心松散而无所拘,让意志顺应自然;因应春和大爱之气,以奉献爱心为主,勿杀伐、勿掠夺、勿惩罚,这个时间段的 养生 以顺应春季生养的规律为要。肝气应春,逆春季生发之气而行,则伤肝,到夏季火令时,肝木之气衰减,不能荣养心火,反而出现寒症。
原文: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释文:
夏季三个月,阳气旺盛,草木茂盛、花团锦绣。这时天地的气机交会,阳气温养 , 凝聚而果实累累;夜卧早起,夏天昼长,易使人疲倦而心生燥火,宜心平气和,爱护一草一木则山河锦绣,无怒则气机易郁结,若好乐于外,心气舒展,可使戾气消散,这是发扬夏季阳气旺盛、浮长于外、宽心顺气的 养生 之道。反节令而行则伤心脏,以致秋季时心阳不足,不能温养脾脏、脾土,则生痎疟,心主火,冬令主水、主肾,水克火,故重病于冬季。
原文: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秋气肃杀,万物收敛,故称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sun,餐)泄,奉藏者少。
释文:
始于七月的秋收季节,草木结果,浮华的景象衰减、平定。寒气上升,风起而萧瑟,草木枯萎,寒露至,故早睡,颐养秋收之气,故早起;心静不妄动,顺应秋气的肃杀而不妄杀,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秋气使人躁动,宜收敛心神,心气平和;肺脏应秋气,宜敛肺气于内而不向外宣扬,则肺气清明;这是因应秋令收敛的 养生 之道。若逆秋令而行夏令的生发,则伤肺,到冬天易发生完谷不化的飧泄,气虚少不足以奉养冬藏的肾脏。
原文: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che,裂),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阳气所主),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释文:
冬季的三个月,阳气蛰伏,地户闭藏,草木凋谢。水结冰,地龟裂,阳气宜静养,不宜扰动,随日落日出而早睡晚起,以顺应闭藏要义,避免受寒;意志宜匿藏于内,不妄出显露于外;驱寒保暖以养阳,卫气固守体表,使阳气不从肌肤外泄,免受伤气伤阴之患。这是因应冬季藏匿、休养的 养生 原理。逆冬气而行则伤肾,肾主水,肾水不足,难以滋养肝木,肝主筋,以致春天因肾虚,使肝失所养而患痿厥。
原文: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邪气漫天地间)。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昏冒不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通郁,或茂盛)道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释文:
上天之气清净光明,却健运不息,无形态显示其施惠天下万物。光明显露而不藏,则日月不能借此而生光明,以致无昼夜之分,与人而言,真气不可泄露,以清净以保真气,否则虚邪入空窍为害。天气者阳气,降而为雨为露,地气者湿气,升而为云为雾,地气不升,天气不降,云雾不能生化成精微之气,故白露不降,上下不交,万物的生机枯竭,多见冒头的有名草木最先枯死。《易经》:天地不交,否。恶者,害气。邪气不能发散,风雨没有节制,白露不能下降,则草木不荣茂。阴阳不和,气机紊乱,风雨频发成灾,与人的 养生 而言,天地不保,违背四季变化的规律,阴阳升降失司,以致没有活到命数而亡。这不是大道远离心,是心偏离道的缘故。只有圣明的人顺从天地四时变化的规则,所以身无怪病,物得其所,生机不枯竭。
原文: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外形、外茂),心气内洞(中空);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释文:
足少阳主春天生发之气,逆之,则胆气不生,肝气郁结而伤肝;手太阳小肠主夏季生长之气,逆之伤心,太阳不能温养心气,则心气虚而中空;手阳明主秋收之气,逆之,则肺气不能收敛,上焦之气枯焦胀满;足太阳主冬藏之气,逆之,则肾气不能伏藏,肾气虚而沉降不升。
原文: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佩服)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椎,不亦晚乎。
释文:
阳气根于阴,无阴则阳不能生, 根于阳,无阳则阴不能化,所以四季循环、阴阳变化是万物的根本。春夏生、长,宜温养阳气,秋冬收、藏,宜滋养 ,圣明的人注重培养其根本,可以和万物一样长生久视。逆四时阴阳规律,则伤害根本,坏其真气。故阴阳、四时是万物由终而始,又由始而终,是生命由死及生的根本。逆之,则灾病丛生,顺之,则没有苛疾之患,这就是 养生 之道。圣明的人心身合一而践行不移,愚昧的人虽知之,却迷茫,只是流于羡慕。顺从阴阳变化之道,生生不息,有病邪可治愈,逆之则气机紊乱,生机灭绝,不可治。阴与阳、内与外,相互对立,违反阴阳变化规律,是谓逆,不能交通而被格拒,称内格。
故此圣明的人不是患病后才去治病,也不是五脏六腑气血的乱象横生后才调治,而是遵循 养生 之道,在病患没有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此为治未病。如果生病后再用药,脏腑功能经络紊乱后才调理,犹如口渴后才想起打井,战乱时才再打造兵器,后悔又有何用。
2022-06-01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4-09-19 12:25:3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