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022-06-21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5:08:0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的“四气调神大论”强调了顺应四季气候变化以调养精神与身体的重要性。四季之气分别是春之生发、夏之繁盛、秋之收敛与冬之闭藏。调神则涉及调节精神情志活动,以达到阴阳相对平衡,确保健康。春季调养应晚睡早起,散步于庭,披散头发,舒展身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应顺应生发...

  •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四气调神大论》,出自先秦佚名的《黄帝内经·素问》。译文: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在这...

  • 夏季的三个月,称为蕃秀,是自然界万物茂盛生长的时节。这时,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万物开花结果。人们应晚睡早起,充分利用白天的时间,保持心情愉快,不要发怒,使精神充沛,向外散发。这是与夏季之气相应的养生方法。若违逆夏气,会伤害心脏,秋天的收敛之气就会不足。【条目3】秋季的三个月,称为容...

  • 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诗经情话 微信号:shijingqinghua ·世界和我都爱你·

  •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