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告诉你:治未病,如何调

《黄帝内经》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注重 养生 是到达 健康 彼岸的舟楫和桥梁。 养生 治未病重在四调:调精神;调呼吸;调起居;调饮食。

一、调精神

治未病重在“四调”
其一
虚静益神
调神摄生,静养为首:这是调摄精神,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经常保持思想清静,心态平和,不为名利和物质所累。
《黄帝内经》记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静养作用。精神内守,有助于肾精封藏,精气充盛,可以内养五脏,外御邪侵,则身体强健,病无从由生。
《黄帝内经》说:“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其二
省思养神
“思则气结”思虑过多会导致气机郁滞,气血循环流通不畅,日久气郁化火,耗伤精血,从而导致肾中精血亏损。省思作用:省思少虑,养心敛思,能保全肾中精气,使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神清气爽, 健康 长寿。
其三
畅怀怡神
畅怀是指舒畅情怀,即舒调七情六欲,使其畅达,以利心神和调,五脏安定。七情过极危害 健康 ,《内经》认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从而影响到肾中 之藏守。
舒畅情志的方法有诗歌词赋、琴棋书画、花木鸟鱼、艺术欣赏、古物收藏、 旅游 垂钓等。精神有所寄托,去除烦恼,陶冶性情,抒情畅志,保持 健康 的心理状态,促进 养生 长寿。

二、调呼吸

治未病重在“四调”
调呼吸(调息)是道门 养生 的入手功夫。
其一
调息的作用
通过气息的调整可以达到护肾 养生 的目的。“呼出心于肺,吸入肝于肾。”天地之精气通过口鼻吸受,入藏于肝肾,对肾中精气有培补充益之作用。体内浊气则通过心、肺的作用而排出体外,从而实现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之清浊气体交换。
其二
调息的方法
用二吸一呼的深呼吸方法以达到 养生 护肾的目的。调息如与调神联用,效果更佳,即《黄帝内经》所谓:“呼 气,独立守神。”现代医学研究:深呼吸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增强呼吸肌的功能,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重要脏器的氧供等作用。
三、调起居

治未病重在“四调”
起居失宜是中医学内伤性致病因素之一。《黄帝内经》强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形与神俱”之身心 健康 的重要保证。
其一
起居有常
道医认为饮食无节,起居无时是早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双休日、五一、十一长假之后是医院就诊高峰。此间的起居失宜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其二
顺应四时
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人们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使人的生命节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节律同步。人的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做到衣着适当,饮食合理,起居合宜,动静相随,才能保持 健康 ,增强体质,避免邪气的侵害,从而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 养生 原则和方法,就是要求人们 养生 必须遵循四时变化规律。
其三
劳逸适度
道医认为过劳过逸皆可致人于病。过劳包括体劳、神劳和房劳过度等方面。致病特点一是耗气,二是伤形。
耗气:劳力太过,导致内脏精气耗损,功能减退,可见少气懒言、气喘汗出、神疲困倦、形体消瘦等症。
伤形:长期用力太过,劳伤筋骨,组织损伤,久而积劳成疾。
四、调饮食

治未病重在“四调”
道医主张人的饮食应该适时适量,不可过饥过饱;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洁净;强调“药补不如食补”的补法原则,主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能够收到药补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药物性能的偏胜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
2022-08-15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4-11-17 16:47:4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黄帝内经》—治未病《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治未病”一词。《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自此“治未病”理念公...

  • B

  • 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主张,要求做到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两千多年来的医疗实践证明,《黄帝内经》一书的价值甚高,它不仅为我国历代医家所重视,而且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医学家和科学史家的高度注意,一些国际针灸组织,还把它列为...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