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阿育吠陀》 的渊源

       古代医学宝典《黄帝内经》载有中国最早的行医理论,其中详细记载了人体脏腑、经络、精气神的学说,发病原因,诊治方法,且救治病人当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望闻问切”理论也出自这部经书,而源自五千年前的《阿育吠陀》,诊治用的“听官、触官、视官、味官、嗅官、询问”,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梵文āyur(阿育)有“延年益寿”、“健康”之意,《阿育吠陀》即《医药吠陀》,为克利须那的化身——医神 檀槃陀哩 所著,后编入《吠陀经》,论述了平衡人体生理、心理健康的三种能量——气态能( Vāyu )、热态能( Pitta )、固态能(Kapha)。一个人生病、非健康、精神不好也起因于这三种能量的失衡,并且,三种能量还影响一个人的表现情态和性格,比如气态能居多者体型纤瘦,不易发胖;热态能居多者身材中等,不胖不瘦;固态能居多者身材壮实,容易发胖。

       《医药吠陀》讲解过四种患病的原因——偶发性、肌体性、精神性、自然性。外伤引起的疾病属于偶发性;食物或内分泌引起的疾病属于肌体性;大喜、大怒、忧郁、恐慌、狂躁引起的疾病属于精神性。饥、渴、衰老、睡眠引起的疾病属于自然性。救治的药物因人而异,有植物、动物、矿物之别。

       防御疾病的第一步骤是饮食,故而《薄伽梵歌》第十七章表述了三种形态的膳食:“善良形态的膳食延年益寿,排污净身,给人力量、安康、福乐和满足,这类富含营养的膳食甘甜、多汁、肥美、可口;太苦、太酸、太咸、太辣、太干、太烫的膳食,为 形态者所好,这类膳食引起烦恼、痛苦、病害;食用前烹煮三小时以上、失鲜失味、腐败变质、污秽不净的膳食,为愚昧形态者所好(17.8-10)。”

       善良形态的膳食包括牛奶、奶酪、奶制品、糖、大米、麦子、水果、蔬菜等等, 形态者的膳食包括红辣椒、葱、蒜等等,愚昧形态的膳食包括肉、鱼、蛋等等。五谷属土,转变土便得到固态能,再由固态能转变为热量(气态)和水分(液态)形成血液、肌肉、骨骼等等,只要三者均衡便可健康;肉食乃减损健康的病源,《梵歌》的用词为“污秽不净”,并指明真正的身体健康是素食,也是《阿育吠陀》推崇的健康之道。

       当然,《阿育吠陀》不单单是这些内容,还有开颅术、曼陀罗疗伤等一些诸家医书全无记载的课题,有的,我们从未见过听过,总之,一一按章按类来论解。2022-07-27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02 09:17:4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古代医学宝典《黄帝内经》载有中国最早的行医理论,其中详细记载了人体脏腑、经络、精气神的学说,发病原因,诊治方法,且救治病人当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望闻问切”理论也出自这部经书,而源自五千年前的《阿育吠陀》,诊治用的“听官、触官、视官、味官、嗅...

  • 中国和印度。根据查询史记显示。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动物药,如《黄帝内经》中就提到过牛黄、羚羊角等药材,而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中也有许多动物药使用的记录,所以动物药的起源地在中国和印度。动物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

  • 中国“医之始祖”《黄帝内经》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与芳香疗法中的“整体治疗观”也颇为类似,亦有相通之处。中医发展到今天,在本科中医中药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专门的一节《芳香化湿气类药物》,其中藿香、豆蔻等名字都是我们耳详能熟的芳香植物。古...

  • 【早上起床油漱口:】  口腔排毒法又称为油拉或油拔法(这里简称油漱口),源自於古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阿育吠陀医学主张「万病源於口」。因为口腔内有大量的细菌和微生物,若牙齿因为牙龈和牙周病变而产生出血或溃疡情形,细菌和微生物就容易进入血液,例如变异链(Streptococcus mutans)在口腔...

  • 在全球医学的璀璨星河中,四大传统医学体系犹如璀璨的明珠,各自承载着独特的理论与实践。它们分别是: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希腊—阿拉伯医学的融合创新,中国深厚底蕴的汉族医学,以及古埃及的智慧结晶。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起源于公元前的古印度,犹如一部生命之书——《啫罗迦本集》的诞生,标志着这一...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