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医学理论: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如《说文》说:“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这时的阴阳涵义是原始的、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并不具备哲学上的涵义。以后随着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涵义逐渐得到引申。如向日光处温暖、明亮;背日光处寒冷、晦暗。于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如此不断引申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与阳两个方面。这时的阴阳不再特指日光的向背,而变为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

  《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和阳爻(—)组成。“—”表示阴:“—”表示阳。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式标示了阴阳的概念。《国语·周语》记载伯阳父用阴阳来解释公元前780年陕西发生的大地震,是因为大地内部阴阳两种对立的物质势力运动的不协调所造成的。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理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也逐渐形成。此时的哲学家们不但认识到事物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而且认识到这两种势力是运动变化的、相互作用的。阴阳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417年)记载秦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葘(灾)。阴*寒疾,阳*热疾,风*末疾,雨*腹疾,晦*惑疾,明*心疾。”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运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密切结合起来,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2023-02-25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19 07:13:3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阴阳学说构成了中医辨证的基础理论,是中国古代自发形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一理论在中医中被用来解释人体结构、生理及病理现象的属性。比如,热被视为阳,而寒则被认为是阴。进一步地说,热、活跃、强壮、明亮、轻盈、位于上方或外部、向外延伸、向上和向外的特性都属于阳;相反的特性则归类为阴。阴阳...

  • 中医阴阳学说是古代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自然界和人体看作一个整体,以阴阳的相互关系和平衡为主要理论基础。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涵盖了自然界和人体的诸多方面,中医阴阳的基本概念如下:1、阴阳是一对对立的概念:阴阳是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两个相对立的方面。在中医中,阴和阳并不是单纯...

  • 阴阳的互用是指阴阳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助长的关系。例如,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气能生血、行血,血能载气、养气。因此,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正是对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精辟描...

  • 阴阳对立互根,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所存在的固有属性,而阴阳消长转化,是事物量变和质变的运动变化形式。在一定限度内,阴阳消长运动是绝对的,平衡则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消长运动可以由量变产生质变,从而形成阴阳转化,这就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全部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

  • 简单地说,阴阳学说就是研究阴阳的概念、发生、特性、关系及其应用的一门知识体系。(三)阴阳概念的形成来自于对太阳的观察。原始含义——日光的向背太阳明亮温暖上运升动兴奋男月亮晦暗寒冷下降静止抑制女(四)阴阳的特性1、阴阳的相关性相关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层次的...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