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之四季养生

最近一直在听徐文兵与梁东对话《黄帝内经》,现到《四气调神》篇。从中学到很多,关于四季变化,如何养生做以下总结。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那么春天正好人的大的周期的气机运行的时候,那么春天能够登高能够望远,能够做更多的户外活动,有利于你整个身体的气机的条达。把头发散开,古人不剃头发,都盘结起来,拿一个簪子插上,这时候要把头发披散开来让自己的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的生发之机相适应,所以春季要养生发之气。

夏季是一年四季中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时期,阳气外发,阴气内伏,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营养消耗也增加。

这个时候,要“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讨厌夏天的太阳,不要讨厌天热。夏天虽然比较热,但不要老躲在家里,害怕阳光。最好还是使用比较自然的避暑方法。尤其是现代人总是呆在空调房里,呆在那种人工营造出来的冷环境中,这样反而对人体不好。要自然避暑,可以到树荫下面、小河旁边。在这种自然的环境下出点汗,对人体十分有利。

夏季要特别注意精神调养。因为夏日炎炎,往往容易让人心烦意燥,夏天主心,夏天容易伤“心”,要注意预防心脏病。夏天心绪要平稳,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心气没有养足的话,就会伤害心气,就会使得下一个季节——秋天收气的功能减弱,秋天就容易得疟疾,俗称“打摆子”,生病以后会一会觉得冷,一会觉得热。夏天是火热的,秋天转凉了,寒热交替,这个季节没有调整好,下个季节秋天就容易得寒热交替的疟疾,到了冬天还可能会重复发病。

夏季进食应以温为宜,不宜过食寒凉,要顾护人体的脾胃之气。小孩或年轻人在酷暑时,往往喜欢贪凉饮冷,会慢慢地损伤脾胃之气,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夏季也可多食酸味或咸味之品来养心。夏天容易心火亢盛,中医认为咸味入肾,有补肾的作用,通过补肾水来调剂心火,使心火不易亢盛。此外,咸味之品还能补充因汗液流失而缺少的钠,以此来确保人体水电解质的平衡。

秋季,是从阳到阴的转折,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我们应该早睡早起与鸡早起与鸡的活动时间相仿。要使精神安定宁静,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使肾气收敛,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外来因素扰乱意志,保持肺气清肃功能。

因为秋气内通于肺,气候干燥滋生的燥邪,最容易损伤肺阴,引起肺病复发。所以这个季节要特别注意保护肺的健康。

秋季是进补的重要季节,进补之时,应温而不热,凉而不寒,不可用大寒大热之品,即所谓平补之法。秋季防燥应该遵循“少辛多酸”的饮食原则。汁液丰富的食物能够润肺生津,滋养阴液,抵御干燥的气候,多食白色类食物,如山药、百合、莲藕、雪梨、银耳、白萝卜,饮茶适饮白茶。秋季要少吃桂圆、荔枝、果仁、等性质燥热的干果,一些煎炸、燥热和辛辣的食物,都会助长热邪,加重津液的耗散。

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我们应早睡晚起,待到阳光照耀时起床才好,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轻易的扰动阳气,使精神内受优藏而不外露。不要使皮肤开泄令阳气不断的损失。所以冬天适宜保养藏气,如果冬天没有藏好,到了春天就会腿没有劲,抽筋、半身不遂等,这都属于痿症,冬天肾水没有藏住,春天就会出现痿症、肝病、筋脉松弛等。厥就是四肢冰冷,如果冬天藏精不够,到了春天,还是手脚冰凉,春天的病从冬天来。如果冬天没有养好,给春天生发的力量就不够了。

冬季穿衣要做到轻、软、暖、舒适,所谓寒从脚入,足部受寒势必会影响内脏,脚离内脏最远,血液供应不足,因此脚的皮温最低,足部的保暖显得尤为重要。热水泡脚,对于养肾补肾,十分有益。泡脚时,加点生姜水,或者肉桂水,温肾助阳,效果更佳。

正因为冬天是收藏的季节,我们人体的能量会牢牢的保存在体内,所有进食会牢牢的保存在体内,所有进食的营养会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所以冬季是滋补的季节,“冬令进补,来春打虎”。

冬季饮食应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此外还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当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加旺盛,从而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功能。

自然界五色配属中,黑色入肾,所以冬季食物应该选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在所有的肉类当中,最适合冬季的是猪肉。因为猪肉性质偏寒,是属肾的,正好与冬天的气相符,因此冬天适宜猪肉烤着吃。其次是坚果类,由于坚果是植物的种子,把自己最宝贵的精华都藏在坚硬的壳中,等待着春天的萌芽,与人体收藏阳气的机理不谋而合。把坚果烤熟了之后阳气比较盛,更适合冬天吃。

冬季运动应选择运动幅度小、热量消耗较大的有氧运动,可选择快走、慢跑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切不可放弃运动。

《四气调神大论》四季变化,天地怎么样,万物怎么样,你的作息应该怎么样,如何吃,具体的应该做些什么事情,顺应天地之变化,这个一脉相承,井然有序,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文明。它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为中心,包含着哲学、政治、天文等多个方面学科的丰富知识,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要好好研读、传承、遵循、利用起它来。2022-07-29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1:27:2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天地间的阴阳四时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圣人顺应四季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遵循其根本规律,与万物共同生长。违逆则灾害生,遵循则疾病不起,这就是得道。道,圣人践行,愚人背离。遵循阴阳之道则生,违逆则死,遵循则治,违逆则乱。反顺为逆,称为内格。因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

  •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介绍: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早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

  • 四季养生注重人务必遵照天和化、调理精神、饮食搭配与生活起居,来融入四时的转变,做到维护保养精神和原气、防止病邪损害、身体健康的目地。《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五脏应四时,都有收应”,实际说便是“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光,通过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星,通过秋气;...

  •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