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

  补中益气汤,最早出自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被后世医家推崇至极。明代医家张景岳评价道,“补中益气汤,允为李东垣独得之心法。”而今日,善用补中益气汤的医者日少,初涉临床的医生使用补中益气汤每每会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感觉。为什么?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重新审视李东垣笔下的补中益气汤,也许有益于临床。  辨证:治内伤脾胃始得 量轻效宏  读《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之证,是“始得之证”,临床表现可以和外感风寒之证相类同。其病因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劳役过度”。病机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治则为《内经》所说的“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具体治法是“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方中“须用黄芪最多”,但仅用“五分”,“劳役病热甚者一钱”,他药各用“三分”。折合成现代用量,一剂药总剂量仅为10克左右。服用方法是“早饭后温服”。  方中黄芪、炙甘草配伍升麻、柴胡,重在“实其表”,“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人参、炙甘草重在“补脾胃中元气”;白术除用其“甘温”之外,重在用其“苦”;橘皮“导气”,当归酒洗“和血脉”。  辨脉:右脉大于左脉 数中显缓  李东垣临证注重辨脉,对外感、内伤之别首列“辨脉”,并且认为辨脉已足够,“以此辨之,岂不明白易见乎。”之所以《内外伤辨惑沦》中又列辨症候,是“但恐山野间卒无医者,何以诊候,故复说病证以辨之。”  李东垣在“辨脉”中提到“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气口脉急大而涩数”等,尽管这里对脉象的记述似有杂乱之嫌,但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右脉大于左脉,或脾脉独大于其他部位脉,并且见数脉时可“数中显缓”。这一点对于使用补中益气汤是很有临床意义的。  还有,李东垣从反面论述了有一部分脉象是不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的。方后“四时用药加减法”中,在治腹痛时提到:脉弦不可用,当用小建中汤;脉沉细不可用,当用理中汤;脉缓不可用,当用平胃散。从脉象鉴别方证,简单而实用。  从李东垣笔下可以看到,补中益气汤的适应病证是非常广的,既可治内伤病,也可以治外感病;方药加减(主要是加药)是极其灵活多变的,补药、泻药、寒药、热药都可以加用,不拘一格。但万变中有其不变的根本,也就是适应症只能是“内伤”(外感病也是在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脉主要出现在右关,病变的主要病位在脾胃。  加减:不解原意易坏事  张元素立方“非为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作为张元素的弟子,李东垣深受其影响,所有方剂皆为“从权而立”,也就是重在教人立方之法,而不是传授他人所谓效方、验方。补中益气汤方后有一系列加减法及较大篇幅的“四时用药加减法”,示人方不可执,灵活应用。  方书多说补中益气汤证应该口中和,不喜饮,也就是说口干、咽干是慎用、不用补中益气汤的。但李东垣在方后的第一个加减竟是“口干嗌干加干葛”。气虚当温补,实火当苦泻,虚火当清补,而李东垣的第二个加减法竟然是补中益气汤加苦寒泻火之黄柏和甘寒清补之生地黄。反思其治法,补中益气汤原方中只有“补其中,升其阳” 之品,而缺少“泻其火”之药,加黄柏、生地黄似乎才成为完整的治疗脾胃内伤“始得之证”的补中益气汤。  后世医家在使用补中益气汤时也多加减及合方使用,但灵活性远不及李东垣。具有代表性的加减有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和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读《薛氏医案》和《寿世保元》随处可见。  脾胃不足,痰湿易滞,理应加茯苓、半夏;补中益气汤治“元气脾胃之虚”,六味地黄丸治“肾水真阴之弱”,“二方兼而济之,乃王道平和之剂”,合用似极为高明。但从李东垣“立方本指”去认识,则茯苓、半夏沉降有余,六味地黄丸降入下焦,皆不利于“升其阳”。可见,不解东垣本意,随意加减极易“动手便错”。  误用极易坏事,于是后世医家提到了补中益气汤的禁忌症。如张景岳说:“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柯琴说:“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这些论述对后学者的临证是极其有用的。但从李东垣“立方本指”看来,这只是低层次的、形式上的认识。  实际上,内伤脾胃病证中,肾虚完全是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的,只是用药时需斟酌升降浮沉。(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2013-10-14
补中益气汤:气血亏的人就可以这样在家食疗

2020-12-25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3:00:4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将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和熟地用清水浸泡30分钟。2. 鸡肉或猪蹄骨用清水煮熟后捞出备用。3. 将泡好的药材连同红枣一起加入煮鸡肉或猪蹄骨的汤中。4. 将汤煮沸后转小火慢炖1-2小时,直到药材呈透明状。5. 汤煮好后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盐进行调味。6. 将炖好的中益气汤分装入碗...

  • 用法是将混合后的药材放入300毫升水中煎煮,直至剩余150毫升,过滤去渣,空腹时稍加热后服用。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主要是补中益气,提升阳气和固守下陷之气。方歌概括为:“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此方适用于中气不足,气虚引起的发热、乏力等症状,通过补...

  • 补中益气汤配方是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当归、陈皮、柴胡、升麻、生姜、大枣,以上这十种药,用300毫升水煎煮,煮到药液约100毫升,去除药渣,稍加热空腹一次服用。方中君药黄芪升阳固表、补中益气;臣药人参补脾益肺、生津止渴,白术补气健脾,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佐药陈皮调理气机;升麻、柴胡升...

  • 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法可以通过使用黄芪、白术、陈皮等中药来做调理,必须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使用药物之前还需要先到医院做检查,医生会根据个人的病情状况来辨证治疗,不可以盲目的使用。以上的中药都可以达到补中益气的效果,在搭配使用之后能够帮助改善气血亏虚和气血不足的状态,同时对于中气不足所造成的...

  • 腹胀则加枳实、厚朴、砂仁。 腹痛需白芍和甘草。 热痛则黄连解毒。 咽痛用桔梗舒缓。 寒邪入侵,肉桂温阳。 湿气重,苍术除湿。 阴虚则去升麻,增熟地、山茱萸与山药。 大便秘结,酒蒸大黄助排便。补中益气汤在中医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并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