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穴位取穴及应用

临床上一些穴位经常会用到,但有的时候可能取穴不准、针刺方向和深度不合适而收不到应有的疗效。这里我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认知,来谈一下几个穴位的临床应用。

1.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身大穴,保健要穴,回阳九针穴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教科书上对于足三里的定位是: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理犊鼻与解溪连线上。也可以顺着胫骨往上摸,摸到胫骨凸起的地方,也就是胫骨粗隆,沿着胫骨粗隆下缘向外循摸,滑过胫骨前肌碰到的第一个凹陷,就是此穴。这里主要说一下进针深度问题,进针深度一直是针灸的不传之秘。在足三里进针0.5寸~1寸左右,主要治疗局部的病变,比如腿疼、膝盖痛等。进针1~1.5寸,这时主要调理脾胃脏腑的功能。进针1.5~2寸,可以对心脏起到调节作用。

2.小节穴 这是杨维杰先生发现的穴位,归到董氏奇穴中。小节穴是治疗脚踝扭伤的特效穴,位于大拇指本节掌骨(肺经上)赤白肉际处。四指压住大拇指握拳,在第一掌指关节处的凹陷就是小节穴。但是我在实际临床上使用的时候效果并不好,还不如缪刺法,为什么呢?针刺方向和深度的问题。这是我在看到刘红云的视频的时候才明白的。小节穴进针,针尖须指向掌根,进针深度约在2寸左右才能有好的效果。

3.肾关穴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位于阴陵泉下1.5寸,脾经上。肾关有两种刺法:一种是患者平躺,脚外张与床成45度角,然后针与床垂直贴胫骨进针1.5~2寸,此法一针贯穿脾肝肾三经,可以调理脏腑类疾病。另一种是从肾关位置稍微往里一点,然后用3寸针进针,刺向腿另一侧足少阳胆经方向,此种刺法治肩部疼痛特效。

4.后溪 手握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赤白肉际处,进针容易疼痛。进针前可先对穴位进行掐揉,以宣散气血,然后用手指按或者用针尖抵住皮肤,使皮肤紧绷,然后快速破皮,可减轻疼痛。后溪穴对颈部和腰部疼痛疗效不错。治颈部进针深度可以浅一点,1寸,治腰部则应进至1.5寸左右效果才明显。

5.中渚 进针前让患者握拳,目的是让手背皮肤绷起来,以减轻进针疼痛,并且针尽量贴向第四掌骨,因为中渚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我以前没有注意这个问题,遇到手部皮肤松弛一些的,曾一针把患者扎跑了,说很疼,受不了。我当时也很郁闷,练了几年的指力还把人扎疼,希望大家以我为戒。

6.灵骨、大白 又是董氏奇穴。灵骨在第一二掌骨交接处,大白基本上就是三间穴,只不过要扎在筋骨之间。扎这两个穴位前,手要握拳,拳眼向上,然后直刺,深度要到2寸左右,刺激很强,有的患者说我给他扎这两个穴位简直就是上刑罚,但是临床效果很好。

7.委中 四总穴中“腰背委中求”,但我在用委中治腰背痛时效果并不好。其实用委中治腰痛时,主要是在委中青筋刺血放血,针刺的效果反而不好。2022-06-14
mcxzy 阅读 161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0:15:4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3.肾关穴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位于阴陵泉下1.5寸,脾经上。肾关有两种刺法:一种是患者平躺,脚外张与床成45度角,然后针与床垂直贴胫骨进针1.5~2寸,此法一针贯穿脾肝肾三经,可以调理脏腑类疾病。另一种是从肾关位置稍微往里一点,然后用3寸针进针,刺向腿另一侧足少阳胆经方向,此种刺法治...

  • 35. 肩井 - 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适用于肩背疼痛、手臂不举、诸虚百损。36. 环跳 - 位于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3分之1与内3分之2交点处。适用于腰腿疼痛、瘫痪、半身不遂、闪腰。37. 长强 - 位于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适用于便秘、腰背疼痛、便血、癫狂。

  • 【灵骨穴】定位在手背虎口处,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灵骨穴为董氏常用要穴之一。主治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经脉不调、经闭、经痛、难产、背痛、耳鸣、耳聋、偏头痛、肠痛、头昏脑胀。针法与应用针深...

  • 下面选取一些中医治疗中的常用穴位,大家可以照图有所了解,可便在按摩中应用。(1)头、面、颈部常用穴位①百会:属督脉。【 】后发际正中上7寸,相当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之交点。【治疗】头痛、子宫脱垂、神经衰弱。②囱会:属督脉。【 】百会前3寸处。【治疗】头痛、眩晕、颜面红肿、鼻塞。③上星:属督...

  • 石学敏院士总结了30个关键穴位的临床应用,这些穴位具有广泛的治疗效果。百会穴与四神聪配合,适用于神经衰弱,特别是失眠。配以风池可以缓解后头痛和巅顶痛。关元和三阴交的结合有助于治疗子宫脱垂。灸百会还可以用于治疗美尼尔氏综合症,尤其是与二间穴配合时效果更佳。上星穴的治疗范围广泛,如配以上星...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