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通圣散:表里、气血、三焦通治


防风通圣散:表里、气血、三焦通治
高建忠 中医书友会
作者/高建忠 ⊙ 编辑/王超
摘要: 刘河间平生诸诣力,长于治火,火郁发之。“防风通圣散”方内外上下,气分血分,无所不到,意义实为周匝。此方上下、表里分消,气血、三焦同治,充分体现了刘河间治热“不使少有怫郁”的组方用药特点。
防风通圣散方解
吴昆在《医方考》中对防风通圣散的方解较为精彩:“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
上下、表里分消,气血、三焦同治,充分体现了刘河间治热“不使少有怫郁”的组方用药特点。正如王旭高在《退思集类方歌注》中所言:“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
当代医家冉雪峰在《冉氏方剂学》中也指出:“按此方刘完素用治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等证。查此方为通表通里,和气和血,调整二便,疏利三焦之方。药味虽多,秩然不紊,如韩候将兵,多多益善……查河间平生诸诣力,长于治火,火郁发之,此方内外上下,气分血分,无所不到,意义实为周匝。”
由于方中使用了当归、芍药、白术等药,古人认为本方泻中寓补,泻而不伤正。如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指出:“此方乃表里通治之轻剂,用川芎、当归、芍药、白术以和血益脾。所以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可多服也。”
实际上,方中当归、芍药、白术用量较小,川芎、当归、芍药仅起和血之用,白术有健脾之功,与人参、黄芪、熟地、白芍等护正自然有别。在大队清泻药中,是不可能做到“汗不伤表,下不伤里”的。
至于所谓本方为“轻剂”,可“多服”,也值得商榷。费伯雄在《医方论》中即指出:“虽云通治一切内外诸邪,然必如注中表里三焦俱实者,方可用。否则,硝、黄之峻烈,石膏、滑石之沉寒,寻常之症,岂能堪此?”
证之临证,本方的适应证往往为体壮热实者。至于是否可“多服”、是否为“重剂”,主要取决于用量。
【本文原载于《中国中医药报》】

2022-06-03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9:14:1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摘要: 刘河间平生诸诣力,长于治火,火郁发之。“防风通圣散”方内外上下,气分血分,无所不到,意义实为周匝。此方上下、表里分消,气血、三焦同治,充分体现了刘河间治热“不使少有怫郁”的组方用药特点。防风通圣散方解 吴昆在《医方考》中对防风通圣散的方解较为精彩:“防风、麻黄,解表...

  • 防风通圣散主要成分包括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山栀子、酒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及甘草、滑石,共十七味药,研磨成细末,每次服量为30克,需与生姜一同煎煮。此方主要针对风热壅盛、表里俱实之证,具备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效,有汗不伤表、下不伤里的特...

  • 防风通圣丸是一种白色至灰白色光亮的水丸,口感甘甜,略带咸味和微苦。其主要功效在于解表通里、清热解毒,适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等症状,如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以及风疹湿疮等。防风通圣散作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的方剂,不仅可用于头痛、肺炎、气管炎等常见疾病的治疗,还能...

  • 作用一:防风通圣丸为白色至灰白色光亮的水丸;味甘,咸,微苦。其主要功效是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风疹湿疮。作用二:防风通圣散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还可用于头痛、肺炎、气管炎、过敏性紫瘫、菌痢、热淋、肠痈、乳腺炎、脂...

  • 防风通圣散组成: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山栀子、酒大黄、芒硝(后下)各15g,石膏、黄芩、桔梗各30g,甘草60g,滑石90g。共17味药,研成细末,每服30g加生姜同煎。此方为治疗风热壅盛、表里俱实之证的要方,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有汗不伤表、下不伤...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