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主穴简介

主穴指针灸处方中治疗主症,起主要作用的穴位。按照需要可用一个或几个。例如:疟疾的针灸治疗,一般取用大椎、后溪、液门、曲池等穴,其中以大椎为主穴,余穴为配穴,共同起和解少阳、祛邪截疟的作用。

详见百科词条:主穴 [ 最后修订于2015/5/28 9:25:15 共9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2022-11-07
mcxzy 阅读 163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0:30:5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古有“风从上受”之说,风池穴为风邪入侵之门户,具有散风解表、疏风清热、平肝熄风、醒脑开窍、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之功效,为治风之要穴[9]。 风池穴为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阳维脉维系诸阳经,主一身之表,又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相表里,肝胆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极易化火动风,所以本穴的治疗特点是...

  • 大陵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输穴,五行属土。大为小之对,陵即丘陵,掌根高突如同大陵,此穴在其腕侧陷中,故名大陵。大陵穴主要用于心神、脾胃及头目疾患:如心痛,心悸,心烦,心肌炎,失眠,精神病,癫狂,胃炎,骨痛,呕吐,呕血,胸中热痛,身热头痛,目黄,目赤痛,喉痹,咽干及腕关节周围...

  • 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交会穴。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脑,此穴在前额部,如脑室之前庭,故名神庭。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疟疾...

  • 属足太阴脾经;大横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大即巨大,横为竖之对,本穴平脐,内应横行结肠,故名大横。主治腹痛,腹泻,腹胀,泄泻,便秘,习惯性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麻痹,痢疾,久痢,肠寄生虫病,肠蛔虫症,四肢痉挛,流行性感冒等。详见百科词条...

  • 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 *** 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飧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