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原文与翻译

《伤寒论序》是《伤寒论》的原序,作者是汉朝张仲景。原序是《伤寒论》的中心思想,是全书的宗旨和纲领。文章简洁精练,文道兼备,是—篇流传千古的医学、医道、医德的教育名篇,对现实社会有着重要的警世作用。下面是我整理的伤寒论的原文与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仇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濡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选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译文
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来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慨,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九泉》《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辨别脉象和辨别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即使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发病的根源。如果能运用我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能弄通解决了。
自然界分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因此才有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其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奥秘,其中的变化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等,中古有长桑君、秦越人,汉代有公乘阳庆及仓公。看看当今的`医生,他们不想思考研求医学经典著作的旨意,用来扩大加深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察看疾病,询问病情时,总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图应付病人;对着病人诊视了一会儿,就处方开药;诊脉时只按寸脉,没有接触到尺脉,只按手部脉,却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寸口三部脉象不互相参考;按照自己的呼吸诊察病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不到五十下就结束;诊脉时间过短不能确定脉象,九处诊脉部位的脉候竟然没有一点模糊的印象。鼻子、两眉之间及前额,全然不加诊察。这真如人们所说的“以管看天”似的很不全面罢了。这样想要辨识不治之证或判别出可治之证,实在是很难呀!
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听求教,广泛地记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来爱好医方医术,请允许我奉行“学而知之”和“多闻博识”这样的话吧!
注释
1、“余每览”二句:入虢之诊与望齐侯之色二事,详见本书《扁鹊传》。
2、叹:赞叹;歌颂。《文选卢子谅览古诗》:“智勇盖当代,弛张使我叹。”注引《说文》:“叹,吟也。”谓情有所悦,吟叹而歌咏。才秀:才能出众。
3、曾(zēng增):竟然。方术:本指医卜星相之术,此指医术。《汉书平帝纪》:“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又《文心雕龙书记》:“方者,隅也。医药攻病,各有所立,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
4、企踵:举踵,踮起脚后跟仰望。意为仰慕。《汉书萧望之传》:“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
5、孜孜汲汲:急急忙忙迫不及待的样子。《广雅释训》:“孜孜伋伋(同汲汲),剧也。”《汉书杨雄传》:“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颜师古注:“汲汲,欲速之义。”
6、崇饰:崇尚修饰。末:枝节。此指名利荣势。忽弃:轻弃。本:根本。此指身体。
7、“皮之不存”二句:语出《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此处意在说明身体垮了,追求名利又有何用?
8、婴:遭受;被缠绕。
9、震栗:惊惧战栗。
10、降志屈节:降低素志屈身相从。节,节操。《论语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宰予进于孔子曰:夫子之于司寇也,日少而屈节数矣,不可以已乎?”
11、钦:恭敬。巫祝:古代从事所谓通鬼神的职业者。巫,能以舞装神,以替人祈祷为职业者。《说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祝,主持祭祀祝告的人。《说文解字》:“祝,祭主赞词者。”《国语楚语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楚辞招魂》:王逸注:“男巫曰祝。”《周礼春官》设“男巫”、“女巫”,各司其责。《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聒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12、告穷:意为巫祝用尽办法无济于事。归天:归于天命,即归属命运。
13、束手:意为无能为力,没有办法。束,绑,捆。受败:承受灾祸。《礼记孔子闲居》:“四方有败。”郑玄注:“败,谓祸灾也。”此谓等死。
14、赍(jī肌):持物赠人。“赍”和下句“持”同义对举。
15、重器:珍贵之宝器。《礼记少仪》:“不訾重器。”郑注:“重,犹宝也。”孔疏:“重器,宝珍之物。”此喻人之身体。
16、咄嗟(duōjiē多皆)呜呼:感叹词连用以加强语气。
17、异物:指死亡之人。《史记贾谊传》:“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搏?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索隐》:“谓死而形化为鬼,是为异物也。”
18、重(chóng虫)泉:也叫“九泉”、“黄泉”,指死后埋葬的地下深处。
19、进:进身,此谓出仕做官。爱人知人:爱护了解他人。照应上文“疗君亲之疾”与“救贫贱之厄”。
20、退:退居,此指在野为民。爱身知己:照应上文“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21、蒙蒙昧昧:愚昧不明的样子。《广雅释词》:“蒙蒙,昧昧,暗也。”22惷:“蠢”的异体字。愚昧无知。游魂:游荡的鬼魂。喻苟延残喘的无用之人。《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韩康伯注:“游魂,言其游散也。”按,“游魂”至汉魏时已成为熟语。如,皇甫谧《甲乙经序》:“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
23、徇物:为追求权势名利等身外之物而死。徇,营求。一说,徇通“殉”。《庄子让王》:“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徇物。”
24、冰谷:谓履薄冰,临深谷。喻身临险境。《诗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又《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5、向:亦作“向”、“乡”。谓先前。《庄子山木》:“向也不怒,而今也怒。”
26、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公元196219年。纪年:即纪元。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开始,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均以帝王年号纪年,每更换一个年号,即重新纪年。
27、稔(rěn忍):本义为庄稼成熟。古代谷物一年收成一次,所以就以“稔”为年。《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所谓不及五稔者。”杜预注:“稔,年也。”
28、感:为感伤。为动用法。下句“伤”用法亦同此。沦丧:沦落丧亡。《书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29、横夭:横谓横死,非命而死;夭谓夭折,短命。与“夭横”同。
30、古训:前代圣王之遗教,亦作“故训”。此指古代留下的医学著作。《诗大雅烝民》:“古训是式。”郑玄笺:“古训者,先王之遗典也。”一说古训即“训诂”。
31、九卷:指《灵枢》,又称《针经》。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二云:“刘向校书之时,则以此九卷与《素问》九卷同编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并无《针经》之名。其后《素问》九卷别自单行,于是张仲景、王叔和之徒著书,称引《内经素问》以外之文,无以名之,直名之曰《九卷》。至皇甫谧作《甲乙经序》,始谓之《针经》。”阴阳大论:古医书名。王叔和整理编次之《伤寒论伤寒例》中有此书引文。胎胪药录:胎谓胎产,胪谓颅顖。疑指有关妇产与小儿疾病方面之古医书名。如《太平御览》卷七二二引《张仲景方序》谓仲景弟子卫泛著有《妇人胎藏经》与《小儿颅顖方》。
32平脉:辨脉,别脉。平,通“辨”。《尚书尧典》:“平章百姓。”《后汉书刘恺传》引作“辨章百姓。”李贤注:“引郑玄说辨,别也。”又《尧典》:“辨秩东作。”今本作“平秩东作”。《诗小雅采菽》:“平平左右。”孔颖达疏:“平、辨义通,而古今之异耳。”
33伤寒杂病论:又作《伤寒卒病论》。卒为“杂”字之讹。张氏原书汉末遭战乱散佚,今所传《伤寒论》十卷出于王叔和编次。《隋窗经籍志》称:“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亡。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亡。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新唐书》及《旧唐书》始载“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伤寒卒病论》十卷。”《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二云:“盖叔和既撰仲景平生著述以为《药方》十五卷,又取伤寒杂病别行以为十卷。其后别行者为后人所瞀乱,林亿等校之,即今之《伤寒论》,其本已失叔和之真。其后,宋王洙得之于馆阁,除其上卷之论伤寒者,而传其中卷之论杂病,下卷之方药,并疗妇人者,即今之《金匮要略》。盖王洙所得,实叔和所编张仲景之残本。”
34、庶:或许;可能。
35、寻:运用。《左传僖公五年》:“三年寻师焉,焉用惧?”杜预注:“寻,用也。”又《说苑敬慎》:“青青不伐,将寻斧柯。”一说,寻,探寻,探究。
36、思过半:谓收益多。《易系辞下》:“知者观其彖(tuàn)辞,则思过半矣。”孔疏:“能思虑有益,以过半矣。”
37、五常:五行运行之常气。《素问》有《五常政大论》,论述五运之气正常则生育万物。
38、府俞:气府腧穴。俞,通“腧”,亦作“输”。经气聚会之处为府,《素问》有《气府论》;脉气所灌注之处为腧。
39、阴阳会通:言人身表里上下之气交会相通。《太素邪中》:“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杨上善注:“阴阳异名,同为气类。三阳为表居上,三阴为里居下,表里气通,故曰相会。”
40、自非:如果不是。《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41、理致:道理要旨。
42、“上古”句:雷公、少师、少俞、仲文及岐伯、伯高六人均为黄帝之臣,且精于医理。
43、下此以往:从此往后以来。
44、演:推衍;扩大。《汉书五行志》:“文王演周易。”
45、终始:始终。一说,指诊察方法,古人以诊视十二经脉之所终始,为诊病要务。《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藏为纪,阴阳定矣。”
46、务:追求;致力于。口给:言辞敏捷,犹能说会道。《论语公冶长》:“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47、“按寸”句:只按寸口脉,不及尺肤。前臂内侧自寸口以上至腕关节处之皮肤,古代诊疾时要察其形色变化,以为论病根源。《灵枢》有《论疾诊尺》篇,又《邪气藏府病形》篇亦有脉与尺肤相应之论述。一说,尺谓尺脉。
48、足:指足部趺阳脉。为足背前胫动脉。
49、人迎:位于结喉两侧,有颈动脉。人迎、趺阳均为古代诊脉之部位。
50、三部:谓上部人迎,中部寸口尺肤,下部趺阳。古代诊脉要参合三部。一说谓寸、关、尺三部。
51、“动数”两句:指诊脉时,候脉之搏动次数不满五十次谓失诊。《灵枢根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灵枢决气》:“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者,一藏无气。”又,《脉经》卷四:“脉来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藏皆受气,即无病。”
52、短期:犹死期。《灵枢根结》:“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太素人迎脉口诊》:“关格者,与之短期。”杨上善注:“死之将近,故与短期。”
53、九候:《素问三部九候论》以头部两额、两颊及耳前、中部寸口、神门及合谷、下部内踝后、大趾内侧及大趾与次趾之间等九处为九候。而《难经十八难》则以寸关尺三部脉象分浮、中、沉取之合称九候。髣髴:亦作彷佛、仿佛、肪巯。谓模糊印象。曾:竟然。
54、明堂阙庭:《灵枢五色》:“明堂,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额)也。”见:被。
55、窥管:“以管窥天”的缩写。此喻诊察片面。
56、视:察。此谓分辨。“视”、“别”同义对举。
57、“生而知之”两句:语出《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亚,次。
58、“多闻”两句:语出《论语述而》:“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知,同“智”。
59、宿:平素;一向。
60、斯语:指“学”和“多闻博识”。
2022-05-02
mcxzy 阅读 34 次 更新于 2025-01-10 20:48:4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伤寒论》版本较多,通行本全文共三万五千多字左右。2、《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 《伤寒论》原序 东汉 张仲景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

  • 《伤寒论》序言的大意是:我每次阅读扁鹊进入虢国诊断病情、观察齐桓公面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