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岳嵩山:“吴氏勤求古训,融贯诸家,继承叶天士‘卫气营血’之说,创立‘三焦辨证’。撰写出旷世之作《温病条辨》,是温病学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继仲景《伤寒》六经辨证之后,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新体系...
满意请采纳2014-08-10
参考下文--- 叶桂吴塘主客观思维探讨 叶天士(1667-1745年),名桂,号香岩,江苏吴县人;吴瑭(1758-1836年),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叶吴都是清代人,相差年代不远,他们不仅是温病学派的巨匠,而且也是祖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杰出贡献的人才,温病学说被他们推向高峰。然而,他俩思维类型却迥然不同,有些地方甚至相反。叶桂属于典型的主观思维,吴塘则属于典型的客观思维。主观思维常常从内部感受来认识客观事物,表现在抽象概括、逻辑思维及推理等方面能力较强;而客观思维往往从对客观的感受出发,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表现在形象思维方面为优。下面试从他们对温病贡献、著述方式及阅历性格方面进行探讨。 (一)温病的突破与大成 叶桂,资禀聪颖,“道由心悟”所创“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热学派的突破,这个学说名字上用了《内经》“卫”、“营”、“气”、“血”之词,实际上已赋予了他自己全新的内容,表述了他对温病的独特见解;“卫气营血辨证”是他在《外感温热篇》提出的,这篇名著中已很难看出前人的痕迹,在论述中开门见山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与传变途径,而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在诊断上,叶氏独有慧心,尤其对舌诊开拓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他的《外感温热篇》落落大方,不拘于一格,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可见,学术上的突破,展示了他主观思维创造性的典型风格。 吴瑭完成了温热学派的大成之业。著《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其成功在于归纳总结基础上进行的创造,表现出客观思维的倾向。首先,他关于学习、分析、研究温病各家。《温病条辨;凡例》说:“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吴又可力为缷却伤寒,单论温病,惜其立论不精,立法又不纯,又不可从。惟叶天士持论和平,立法精细,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故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为是编之作。诸贤如木工鑽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园满会耳”。这是对他自己归纳性创造的思维过程表述。其次,在对各家学说研究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温病条辨》中确能见到那种继承创新的脉络,该书首刊《原病篇》引自《内经》十九条,采用上焦、中焦、下焦归纳的目录。 (二)著述方式 叶桂吴瑭,一个以超常理解为主,表现散发性的思维,一个以归纳总结为主,表现聚敛性的思维。这在他们著述形式上表现也不同。 叶桂,博览群书,对《本经》、《内经》甚有心得,又从师多人,在学习中,他善于渗进自己的主观思维。其著作中难见古书、老师们的痕迹。叶氏医术“工巧神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颇有信誉;一生诊治甚忙,医案少有记录,表现出散发性特点。著名《临证指南医案》是门人华岫云等人所录而成。其著作形成与吴氏很不相同,颇有从内部出发感受认识客体的特征,他的医案寥寥数语,概括性很高,读之确耐人寻味,为中医医案的一代水平。 吴瑭《温病条辨;凡例》中首先说:“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表明他模仿性的创造方法,通过收集、归纳、分析、整理温病各家,自称与仲景“一横一纵”,而他本人的学问就交织在纵横的逻辑之中,其思维特征明析可见。体现在《温病条辨》中归纳整理为主的著述形式,有别于《外感温热篇》。 吴氏在著述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典化前人的医案而形成新的方剂,纳入三焦辨证,这本有道理。《增补评注温病条辨;中焦篇》说:“暑湿蔓延三焦,……三石汤主之”,而叶霖却按“此剽窃叶氏治杨姓案,而杜撰方名”。为此而遭到漫骂,确实是不对的,除了种种偏见,还有一一种原因不明白,这是吴氏继承性的再创造思维特点。这还表现在其考核中对古方的运用;如藿香正气散本属《和剂局方》之方,而吴氏将它化裁为五加藿香正气散,它宣中、化湿、清利、运脾,燥湿等方面,不仅立法精当,用药贴切,层次井然,而且有所创新,至今仍能示人以规矩。这些都表现出吴氏客观思维著述立说的形式。如他自序说:“备志采辑历代名贤著述,云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已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曰:《温病条辨》”。这里的“志”既有志向(意志过程),又有思维特点两种含义。2014-08-10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02 14:45:2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以吴又可《温疫论》和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等为标志,温病学的理论、治法、处方和用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完善。综上所述,温病学从萌芽到成熟,再到繁荣,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这一学科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医理...

  • 温病学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时期。形成时期(明清)这一阶段,以吴又可《温疫论》和清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温病学家及温病学专著为标志,有关温病的理法方药已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了新的专门独立学科———温病学。1、明代温病学的主要成就(1)明代汪...

  • 《温疫论》作为第一部温病学专著,系统地阐述了温疫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标志着温病学的独立与成熟。《证治心传》是另一部重要的温病学文献,其内容几乎被湮没,但其对温病学的贡献不容忽视。《尚论篇》与《医门法律》对温病的深入探讨,进一步丰富了温病学的理论与实践。

  • 此书融会贯通各家学说,提出了“三焦辨证,理论和四时温病的范围禾口种类,为温病病种的划分确立了理论依据,形球了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温病学已经趋向成熟,从此也形成了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吴鞠通在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上拓展了经方应用,研制了...

  • 金代刘河间倡导温热病初起用辛凉解表的方法,创“寒凉派”。明代,王履进一步把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吴又可认为温疫的病因是一种戾气,标志着温病学说的创立。清代,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把温病学说推向成熟。卫气营血辨证由叶天士创立,将温病病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