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的作者

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1758-1863),清代著名医家。他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愤,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于是他立志学医。4年后,他的侄儿患了喉疾,请了大夫以后,使用冰硼散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了,又请来几位大夫,胡乱治了一番,竟然全身泛发黄疸而死。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

  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得见其中收载了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认为温病有9种,吴又可所说的温疫是其中最具传染性的一种,除此之外,另外还有其他八种温病,可以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这是对于温病很完整的一种分类方法。书中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学说,这是继叶天士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三焦辨证”法:就是将人体“横向”地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人体脏腑归类方法,此法十分适用于温热病体系的辨证和治疗,诊断明确,便于施治。而且确立了三焦的正常传变方式是由上而下的“顺传”途径,“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因而,由传变方式也就决定了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同时,吴氏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同样采取了积极采纳的态度,认为“伤寒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节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这些理论,虽然从立论方式和分析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实际上仍是对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法的继承,并对其进行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对疾病变化的认识上,是可以权衡协调的,二者并无矛盾之处。同时,三焦辨证法也完善了叶天士卫气营血说的治疗法则。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八九。

  吴瑭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医学搜集整理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可以说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划分中医“四大经典”的时候,有一种划法,就是将吴氏的《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医必读的“四大经典”。可见该书在中医理论发挥上的重大意义。

  吴鞠通,是中国医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具有建设性的代表人物之一。2014-01-10
温病条辨作者是吴瑭。吴瑭(1758—1836)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十九岁其父亲患病,四处求医,医治无效,终于卧病不起而死去。这深深地触动了吴瑭,他为自己不懂医术,眼看病魔夺取父亲的生命,感到非常难过,于是产生了学医的强烈愿望。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八九。2022-11-15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03 15:44:0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清代医家吴塘,字鞠通,籍贯江苏淮阴,他的人生经历深受家庭悲剧影响。19岁丧父,他深感身为医子的重要性,决心研习医术以尽孝。他侄儿因喉疾而亡,医者误诊,使他痛心疾首,从而发奋学习,最终成为温病学派的杰出人物,成就了《温病条辨》五卷。吴塘在北京检阅《四库全书》时,被吴又可的《温疫论》所...

  • 《温病条辨》作为温病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共分六卷,由清·吴瑭所著。成书于嘉庆三年(1798年),前后历时六年。该书一经刊行,即受到医家的高度重视,多次翻印重版,共达五十余次,并有王孟英、叶霖等人的评注版本,以及编为歌诀的普及本。至今,温病学教材中引用该书观点的次数也极为频繁。《湿...

  • 温病条辨作者是清代吴瑭。《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

  • 2 概述 《温病条辨》系温病学著作。6卷。清·吴瑭(鞠通)撰于1798年(嘉庆3年)。作者受吴又可、叶天士影响,在多年临证实践的基础上,写成该书。因书仿《伤寒论》笔法,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则不明,故一切议论悉分注于各条之末,因以“条辨”名书。卷首除序、例而外,设...

  •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伤寒论》研究家、中医教育家、临床实践家,被誉为中医经方派的一代宗师。他致力于研究和讲授《伤寒论》,无论是在年轻学习中医时期,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主办中医学校时,或是担任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期间,都全心投入。胡希恕先生整理了其对经方的研究经验,出版了...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