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两虚,心神不宁什么病?

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致,临床以心悸失眠,纳差腹胀,便溏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证。心脾两虚证,广义包括心脾气虚,心脾阴虚,心脾气阴两虚等几种类型。由于心主血,脾主运化,所以临床的心脾两虚证以心血不足,脾气虚弱者为常见。本证常见于虚劳、心悸、怔忡、不寐、健忘、眩晕、血证,以及西医的神经官能症、贫血、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
 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统血,因此,心与脾之间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两个方面。脾气足则血有化源,心所主之血自能充盈,神志活动才能正常;心主血脉与脾主统血相互协调,以维持血液在经脉之中正常运行。若因某种原因影响心脾上述任何一种生理功能,心脾两脏可相互影响而形成心脾两虚证。若因饮食不节、饥饱不调,损伤脾胃之气,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血的化源匮乏,致心血不足;若因劳倦内伤,思虑过度,则劳伤心脾,耗血伤神,既使心血亏耗,心神失养,又易影响脾胃生化气血,而且使脾失统血之职,加重心脾两虚证。若因慢性失血,不仅使心血亏虚,神不守舍,而且日久气血皆亏,致脾气亦虚,运化无力,也可形成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血不足及脾气虚弱两个方面。如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色萎黄,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大便失调,神倦乏力及月经过多,月经淋漓不尽,便血、皮下出血及各种出血现象,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头目失养,肌肤失荣。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故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大便失调,神倦乏力,脾虚不能统血,可见各种出血现象,常见者如月经过多、便血、皮下出血,气血不足,也可表现为经少,闭经。
 心脾两虚证的治疗以补益心脾为大法,可选用归脾汤。但若以气虚为主,则病变多偏于脾虚,治宜补益脾气,方选参苓白术散等;若以血虚为主,病变部位多偏于心虚,治宜补养心血,方选养心汤、补心丹等。2013-09-21
心脾气虚,它是最常见的临床中证候之一,可以见于大手术后,情志打击,慢性失血,例如像痔疮出血、胃出血,慢性的结肠炎症,子宫肌瘤以及缺铁性贫血,或者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恶性贫血等等因素导致的。

2021-04-04
mcxzy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7:18:1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由于心主血,脾主运化,所以临床的心脾两虚证以心血不足,脾气虚弱者为常见。本证常见于虚劳、心悸、怔忡、不寐、健忘、眩晕、血证,以及西医的神经官能症、贫血、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统血,因此,心与脾之间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两个方面。脾气足...

  • 心脾两虚证,是指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表现的证候。多由病久失调,或劳倦思虑,或慢性出血而致。【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倦乏力,或皮下出血,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等。舌质谈嫩,脉细弱。【证候分析】本证以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神疲食少...

  • 心脾两虚证是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致的病证。多由饮食不节,劳倦伤脾,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久病失调及慢性出血等引起。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面色不华,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眩晕健忘,神疲乏力。月经量少色谈或淋漓不尽,舌淡,脉细弱。病机分析:本证以心血虚、脾气虚为特征。心...

  •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 心脾两虚的定义为:心脾气血不足,心动失常,心神不宁,并脾失健运的病理变化。它的主要症状表现在: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少、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或见崩漏、便血、皮下出血、舌淡、脉细弱。治疗的话可以采用: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中成药,可参考传统中药良方归脾丸 。

美好纯真时代分享中医药学教程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