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是

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是"留神医药,精通方术……以善其生。"
资料扩展: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为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军阀、豪强也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一时里战乱频仍。
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及洛阳地区百万居民西迁长安,洛阳所有宫殿、民房都被焚毁,方圆二百里内尽为焦土,百姓死于流离途中者不可胜数。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
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2023-07-22
mcxzy 阅读 27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6:13: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真武汤是出自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真武汤是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所记载的。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

  • 出自: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

  • 《伤寒杂病论》是秦汉以来医药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影响深远。张仲景通过这部专著奠定了自己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张仲景也被后人称为“医圣”。清代医家张志聪曾言:“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

  •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著述了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东汉末年张仲景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

  • 勤求古训出自《伤寒杂病论序》。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意思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汉朝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述说了撰写《伤寒杂病论》的过程:“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