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辨证分型 5 辨证论治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阳明病的穴位 2 治疗阳明病的方剂 3 治疗阳明病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阳明病 1 拼音 yáng míng bìng
2 英文参考 yangming disea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阳明病为病名[1]。六经病之一[1]。《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泛指肠胃而言;实,是邪气实[1]。阳明病一般主里、热、实证[1]。
4 辨证分型 辨证有经证、府证之分[1]。
《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上》:“阳明则府病多于经病。以经邪不能久留,而府邪常聚而不行也……经病有传经、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各异。”

5 辨证论治 阳明经证因无形的邪热盛于经,证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1]。治宜清热保津为主,常用白虎汤等方[1]。
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1]。治当攻下燥实,清除热结,常用三承气汤等方[1]。
阳明病由于里热外蒸,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特征[1]。在治疗上,因阳热亢盛,津液容易耗伤,故清、下二法,为阳明病的重要治法[1]。
62022-11-15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08 08:56:3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阳明病由于里热外蒸,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特征[1]。在治疗上,因阳热亢盛,津液容易耗伤,故清、下二法,为阳明病的重要治法[1]。6

  • 阳明病由于里热外蒸,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特征[4]。在治疗上,因阳热亢盛,津液容易耗伤,故清、下二法,为阳明病的重要治法[4]。7 关于阳明经病 阳明经病为病证名[2]。亦称阳明经证[2]。7.1 辨证论治 《伤寒辨证·六经证治》:“传至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

  • ”病证名。指伤寒阳明病见头痛者。《兰室秘藏·头痛门》:“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阳明头痛,指伤寒阳明病见头痛者。《兰室秘藏·头痛门》:“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指头痛在阳明经脉循行部位者。

  • 3 概述 阳明燥热(Yangming drynessheat[1])为病机[2]。是指阳明病,病邪入里化热,燥热亢盛,消灼津液的病理变化[3]。 阳明经病具有大热、大渴、大汗等热甚伤津,津伤化燥的特征,故将阳明经病的病机称为阳明燥热[2]。4 关于阳明经病 阳明经病为病证名[4]。亦称阳明经证[4]。...

  • 阳明病: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数等。 ①阳明经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 ②阳明腑证:日晡热甚,烦躁谵语,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黄厚,脉沉实或滑数。 6 少阳病 少阳病为六经病之一[6]。由邪热在半表半里所致[6]。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

美好纯真时代分享中医药学教程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