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药对1-附子配茯苓之方剂介绍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麻黄——附子;附子——肉桂;附子——细辛;附子——甘草;附子——白术;附子——熟地;附子——当归;附子——桂枝;附子——花椒; 附子——茯苓 ;黄连——附子;大黄——附子;茵陈——附子;黄芪——附子;干姜——附子等等。
附子配茯苓之意义
附子与茯苓属相使配对,一起配伍功效有二:其一,温肾利水,用于 证。 之证,每因脾肾阳虚,脾虚则水无以运,肾虚则水无以行。附子辛热温肾补火;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茯苓得附子则补火生土,使水有所归;附子得茯苓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其二,温阳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阳虚寒湿身痛证。附子辛热性燥,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力亦佳,茯苓健脾渗湿,附子得茯苓之助又能增强除湿之力。
主治: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恶寒脉沉,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或腹痛下痢。2.阳虚寒湿内侵,气血凝滞而见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脉微而沉。
附子配茯苓之方剂
1真武汤 《伤寒论》
组成服法: 茯苓9克 ,芍药9克, 白术6克, 生姜(切)9克, 附子5克(炮) 。上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各3克;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6克;若呕者,去附子,生姜加重至15克。
功能主治:温阳利水。治脾肾阳衰,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现用于肝、肾性水肿,心性水肿,耳源性眩晕,慢性结肠炎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2.附子汤 《伤寒论》
组成服法: 附子15克(炮),茯苓9克 ,人参6克 ,白术12克, 芍药9克。上五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功能主治 温经助阳,祛寒除湿。治少阴阳虚,寒湿内侵,背恶寒,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者。
2022-05-21
mcxzy 阅读 6 次 更新于 2025-04-03 15:39:5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7枚,赤茯苓(去黑皮)3两,槟榔24枚,母姜5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两,桂(去粗皮)3两,桔梗(炒)4两,白术4两,吴茱萸(汤浸,焙干)1两。【制法】上锉,如麻豆蔻大。【功能主治】肝气受寒,胁下职满,痛引少腹。【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

  • 2. 附子的副作用:附子性热,可致炎症,可用黄芩或黄芩黄连药对拮抗。可致咽痛、上焦充血、粘膜发炎、唇皮脱皮干裂、大便偏臭、屁偏臭。可致易怒、唇皮脱皮,甚者开裂。3. 附子类方的使用:在《伤寒论》中,使用附子者有20方,37条;《金匮要略》中使用附子有11方,16条。4. 附子与大黄的配合:...

  • 【处方】人参1两,附子1钱,茯苓5钱。【功能主治】冬月直中阴寒,吐泻交作,身发热者。【用法用量】水煎服。一剂而吐泻止,身热亦退。【摘录】《辨证录》卷一 使用参附茯苓汤来恢复注定不会是个太快的治疗过程,但是只要积极接受并乐观应对,肯定会有所改善的。对于一些疾病我们应该及早预防。

  • 这是附子理中汤加味加入茯苓与白芍,主要温中健脾,但加入茯苓利湿,白芍缓急养血,此医矛盾,则可不服。

  • 附子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成分有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等,具有温经补脾、祛寒化湿、止痛的作用。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改善寒邪、湿邪内侵机体后导致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等症状。1、附子:主要用于炮制附子,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能起到补体阳气、疏通体内水液流动、驱寒邪的作用;2、白术:白术:性...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