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什么时期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书失散后,经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共10卷,专门论述伤寒类急性传染病。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四部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另有一种说法,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2023-01-21
mcxzy 阅读 32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1:04:3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伤寒杂病论成书背景主要是在东汉末年,当时战乱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率很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医学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巨著。进一步来说,东汉时期,特别是到了末期,由于战乱和灾荒不断,加上瘟疫的大面积流行,许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这些疫病在当时被称...

  • 《伤寒杂病论》一两等于现在的3克。《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时期,汉代医学上用的两和汉代常用两重量不同,汉承秦制,医学上用的两一直延续用秦朝,因此汉代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中的两为秦两,相当于3克。西汉时期,重量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8.24克,一两等于现在的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

  • 4.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公元3世纪初创作的一部临床诊疗著作。该书详细论述了伤寒及其他杂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5.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成书于汉代。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古代的药物知识,对药物的性味、归经...

  • 《伤寒杂病论》中一两的现代对应重量为3克。该书成书于东汉时期,当时医学上使用的两与汉代常用的两重量有所区别。张仲景在著作中使用的两是秦朝的计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3克。西汉时期,一斤的重量相当于现代的258.24克,因此一两约为16.14克。而王莽时期、东汉以及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

  • 《伤寒杂病论》这一经典医学著作,其作者是东汉时期的杰出医学家张仲景。这部著作以其对传染病和内科杂病的深入论述而闻名于世,大约成书于公元2世纪末至3世纪初。张仲景,原名机,因其曾担任长沙太守,故又称张长沙。他出生于现今河南省南阳县的南阳郡涅阳,具体时间约在公元一五零年,不幸的是,他...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