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脾虚

  心脾虚者心慌气短,体虚乏力,不思饮食,手足不温,易神疲健忘、失眠多梦。
  心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1. 血液生成方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在脾的运化作用下,水谷精微之气得以消化吸收并注之于血脉而成为血液。只有脾气强健,气血生化有源,心血才能充盈。而脾的运化功能,也与心有一定的联系,一方面心阳可以温运脾土,另一方面,心主神志,可以调节脾的运化,有利于气血的生成。心与脾在血液的生成方面,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2. 血液的运行方面:人体血液的运行,除了靠心气的推动、肺气的资助外,还需依赖于脾气的统摄。只有脾气强健,统摄血液生理功能正常,血液才能在心气的推动下在经脉内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心肺脾等脏相互配合,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在病理上,心脾两脏也常互相影响,
  如思虑过度,不仅可以耗伤心血,也可引起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出现纳呆、腹胀等症;
  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或劳心过度,血液耗损过多,最终可以导致“心脾两虚”,出现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症,中医往往采用补益心脾的方法予以治疗。
  此外,不管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或脾主统血功能障碍,均可引起血液运行失常。2010-12-21
脾虚,追根究底就是消化、吸收出了问题。如果把胃比作“食堂”的话,那脾就是分发员,它会把食物中的营养素运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要是脾病倒了,长期休假,那各个细胞及器官就会“饿肚子”、“ ”。如果不先把病倒的脾调理好,你吃什么山珍海味都是白搭
2020-08-05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8:04:1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心脾两虚是中医临床中的证型名词,通常指心血不足与脾气虚弱并存,主要因长期饮食不节或不洁饮食,以及频繁忧思、焦虑等,导致脾胃受损,机体摄入营养物质不足所致。 心脾两虚患者常会出现心慌、心悸、贫血等心血不足、心气虚的症状,还可同时出现血不养神造成的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以及食欲不振、腹胀、...

  • 心脾两虚证,是指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表现的证候。多由病久失调,或劳倦思虑,或慢性出血而致。【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倦乏力,或皮下出血,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等。舌质谈嫩,脉细弱。【证候分析】本证以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神疲食少...

  • 心脾两虚又称心脾两亏,指心脏血液不足、脾脏气不足而引发的一些症状,多与过度劳累、饮食因素、慢性失血等有关。症状以心慌、失眠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为主。常见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肠胃炎、睡眠障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种出血性...

  • 心脾两虚的症状包括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痿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治疗时可使用归脾汤或人参归脾丸。相反,肝郁脾虚的症状表现为胸胁胀满串痛、喜太息、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失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白腻、脉弦是其特征。如果出现上述...

  • 心脾两虚证,广义包括心脾气虚,心脾阴虚,心脾气阴两虚等几种类型。由于心主血,脾主运化,所以临床的心脾两虚证以心血不足,脾气虚弱者为常见。本证常见于虚劳、心悸、怔忡、不寐、健忘、眩晕、血证,以及西医的神经官能症、贫血、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统血,...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