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观“汗”知“四虚”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无力。眼下,随着气温的提升,疲惫懒动又成了很多人常见的状况,这可能不是天气原因,或许是“虚症上身”。而中医中的虚证有很多种,应该怎样辨别,怎样治疗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本生龙活虎的你,是不是出汗越来越多?是不是常出冷汗?会不会睡觉也盗汗?在中医里,汗,就是身体的“雨”,出汗的症状就是身体 健康 与否的“晴雨表”。夏季来临,人人都会出汗,下面让我们从出汗的表象,窥一窥身体的 健康 吧!
常常出冷汗 或许是阳虚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受到突然的惊吓,会出一身冷汗;或者感冒发烧了,出汗有时也是冰冷的?汗来源于身体,应该和身体的温度一致才对。可为什么生活中常常出现“出冷汗”现象?古书记载:大惊大恐大惧,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这句话的意思是,受到惊吓后,人的阳气就会突然消失,导致冷汗出现。而这就是阳虚。除了这些特殊情况,有一类人是但凡出汗都是冷汗,这就是身体的 健康 出现问题了。
现在阳虚的人很多,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夏天长期开空调,常食雪糕、凉茶、冰镇饮料,长期熬夜导致睡眠不足等都会引起阳虚。”他说,阳虚也有不同的类型,心肝脾肺肾五脏都会出现阳虚,不同部位的阳虚的具体症状和治疗方法也会不同。但是,在食疗和运动方面,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比如:不宜选择剧烈的运动,应视自身体力强弱,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常用补阳的食物有羊肉、猪肚、鸡肉、带鱼、狗肉、麻雀肉、鹿肉、黄鳝、虾等。
一活动就出汗 小心是气虚
很多老年人体验过气虚的感觉,一爬楼梯就气喘。不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老龄化”了,常常跑几步路就气喘吁吁。气虚对我们的 健康 ,就像是“温水煮青蛙”一样,不知不觉就把我们的 健康 给“烫”死了。
在中医中,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属于人体精气的范畴,而人体的精气藏于五脏。如果气虚了,就会导致身体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只要一活动就出汗,就要小心了,可能是气虚的表现。”张樟说,除此之外,疲乏无力、腰膝酸软、精神不振也是阴虚的症状,“这些症状和现在所说的‘亚 健康 ’比较相像”。
在食物上,凡气虚之人,宜吃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忌吃破气耗气之物,忌吃生冷性凉食品,忌吃油腻厚味、辛辣食物。
出汗后脸发白 是否是血虚
在中医“四虚”中,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血虚了。血虚是血液生成不足或者是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表现。女性比较常见,因为月经会导致长期缺血,血虚的人症状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如果出汗后脸色发白,可能就是血虚导致的。”张樟说,这是脏腑失去血液的濡养的结果。
血虚应该怎么治疗呢?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运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在平时饮食时,可以常吃补血养血的食物,如菠菜、花生、莲藕、黑木耳、鸡肉、猪肉、羊肉、海参等;水果可选用桑椹、葡萄、红枣、桂圆等。
盗汗常常有 阴虚要赶走
入睡后出汗,醒来即止。叫盗汗。盗汗多因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所致。加强 体育 锻炼,增强体质,合理食疗调养,可有效缓解盗汗。但对于阴虚体质的人来说,由于阳气偏亢,不宜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运动,也要避免在闷热的环境中运动,以免出汗过多,损伤阴液。
人体阴虚,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运动时易出现口渴干燥、面色潮红、小便少等反应,入睡后容易出现盗汗的现象,最好选择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气功等动静结合的传统健身项目,或练习“六字诀”中的“嘘”字功,以涵养肝气。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阴虚体质的人大多消瘦,易上火、皮肤干。皮肤干燥者,可多游泳,能够滋润肌肤,减少皮肤瘙痒,但不宜桑拿。
另外,夜晚是养护阴气最好的时候,但不要以为晚上补阴是要吃东西,所谓夜晚养阴,实为提倡晚上静养,也就是说,睡好是最重要的。
中医四虚的药物选择,虚证名 症状及特点原因及所吃药物宜食食品
气虚 ,脾气虚:气短懒言、倦怠无力、饮食不振;肺气虚:气息不能续接,说话声音低弱,易出虚汗,劳动则喘促 劳倦内伤或重病、久病后元气不足。
补中益气丸(调补脾胃、升阳益气);
补益资生丸(补气健脾,开胃进食);
参苓白术丸(补气健脾,调中止泻) 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等。
血虚 ,面色发黄、口唇发白、头晕、耳鸣、失眠等,主要由于久病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所致。
人参归脾丸(补养气血、健脾安神);
内补养荣丸(补气养血) 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等
阳虚 ,畏寒肢冷、面色苔白、口唇色淡、口淡无味,机体阳气不足,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 金匮肾气丸、全鹿丸、黄牛肉、狗肉、羊肉、牛鞭。
阴虚 ,身体消瘦、咽干口燥、腰酸腿软,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 。
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甲鱼、燕窝、百合、鸭肉等。
每个人都会出汗,从出汗量的多少,出汗后的身体状况等,可以对身体 健康 状况进行自查。
2022-08-23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20 10:12:5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在中医“四虚”中,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血虚了。血虚是血液生成不足或者是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表现。女性比较常见,因为月经会导致长期缺血,血虚的人症状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如果出汗后脸色发白,可能就是血虚导致的。”张樟说,这是脏腑失去血液的濡养的结果。血虚...

  • 四虚是指脉象浮、大、虚、弱,即脉浮大而无力,按之空虚。它通常被认为是四种体质虚弱的表现,包括阴虚、阳虚、气虚和血虚。阴虚是指体内阴液不足,导致滋润、濡养功能减退,出现口渴、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症状。阳虚是指体内阳气不足,导致温煦、推动功能减退,出现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少气...

  • 这些都是“四虚”的症状,暗示着你可能正被亚健康困扰。当你发现自己有“四虚”的症状时,首先要明确自己属于哪一种虚。是阴虚、阳虚、气虚还是血虚?不同的虚有不同的调理方法。阴虚者,宜补阴、滋阴、养阴。可选用生地、麦冬等药材,食物方面可以选择团鱼、燕窝等。阳虚者,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需补...

  • 四虚可以同时存在 气虚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多与身体素质差、久病、劳累、饮食因素等有关。临床表现为气短、不愿说话、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上述症状加剧等为主要特点。

  • 中医主张根据人体阴阳盛衰寒热虚实的不同,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四大型,并作对症进补,那么,中老年人四虚应如何科学调理?阴虚 阴虚是指机体精血 营养物质的亏耗。多表现为手足发热、潮热盗汗、失眠心烦、面部烘热、口干渴饮、大便秘结等,常见于形体瘦弱的中老年人及患有肺结核、糖尿病、...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