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进针法———手法轻巧 无痛少痛 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具体操作如下:
(1)速刺法: 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
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 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 ———多种术式 务求得气 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 :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 :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反之,拇指后退用力稍弱,食指前捻力量稍强为泻。
(3)搓针法 :若用上法不得气时,可用搓针法运气,即将针单向捻转几次,这时多数能令气至,而后将针反方向捻退1~2次,再轻提插1~2次,注意勿令滞针。应用此法后,一般多能较快得气。
(4)辅助法 :其它如弹法、循法、刮法、摇法、飞法、弩法等等辅助手法均有一定的催气、行气作用,或可留针候气片刻,再作行针手法。
1.3留针法 ———时间久暂 灵活应用 留针法是进针运用一定手法后,将针留置穴内,以加强针感的持续效应。目前常用动留针或静留针两种方式。
(1)动留针 :于留针过程中,每隔若干时间,结合捻转或提插等手法(或结合其它补泻手法),又如电针等亦属动留针范畴。
(2)静留针 :针刺得气或行针后“静以久留”,然后出针。使用动留针或静留针,以及留针时间的久暂,均须视病情、针刺部位等灵活应用。
1.4出针法 ———双手协同 轻捻缓提 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在出针时仍用押手按住穴位(最好用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旁),刺手作小幅度轻捻转,同时边捻边提,轻轻将针提出皮肤,押手按揉针孔,若遇针孔出血可用干棉球多按一刻并拭之。若用放血治疗,则不闭孔(按补泻法则以速闭其孔为补,不闭其孔为泻)。
2补泻手法的应用
针灸治病必须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历代医家创造了许多有关补泻的操作方法,兹摘举古典手法与笔者实践中提炼后的补泻操作手法几则,简介如下,请同道指下。
2.1烧山火 又称“热补法”,由呼吸、徐疾、提插、捻转、九六、开阖等单式手法中的补法组合而成。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先确定穴位的针刺深度,分为三等分(古称“天、人、地三部”),随呼气进针至天部,用紧按慢提(重插轻提)法九次,然后将针插入人部,再紧按慢提九次,再插入地部,紧按慢提九次(也可结合捻转法),若已有温热感,将针由地部退至天部,随吸气时出针,速闭其孔。若无温热感,可按上法重复操作多次,然后出针。
笔者操作方法:在进针得气基础上,将针插入1~ 2分( “豆许”),重插轻提多次,然后用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单向捻转多次,紧握针柄,毋令气散 (不使针尖脱离针感),使得气感增强或有温热感,一次不效可重复数次,在出针时以拇指向后退1~ 2次,并轻提插1~ 2次,防止滞针,然后退出皮下,速闭其孔。此法有温阳调气作用,多用于寒麻冷痹虚寒性疾病。
2.2透天凉 又称“凉泻法” ,由呼吸、徐疾等单式补泻手法中泻法组合而成。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吸气时进针,直达地部,用慢按紧提(轻插重提)法六次,退至人部;慢按紧提六次,然后退至天部;慢按紧提六次为一度。若无凉麻感,再依前法重复施术多次,呼气时退针,出针时不闭其孔(或摇大其孔)。
笔者操作方法:在进针得气基础上,将针提出1~ 2分( “豆许”),然后重复提重插轻多次,再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单向捻转多次,紧握针柄,勿令气散,使得气感增强或有凉麻感。不效可重复数次,出针时摇大针孔或慢按其孔。此法有泻热作用,常用于热痹或急性肿痛和实热性疾病。
2.3阳中隐阴 先补后泻法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得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证,先补后泻也。”
笔者操作方法:按穴位所针之深度,分为浅深二层操作,先在浅部行补法(紧按慢提多次和拇指向前捻转数次,紧握针柄稍候,再进针至深层用泻法(紧提慢按多次或拇指向后捻转数次),稍停,然后出针。这是一种补泻兼施的手法,常用于先寒后热,虚中夹实的病证,含补中有泻之意。
2.4阴中隐阳 先泻后补法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证,先泻后补也。”
笔者操作方法:与阳中隐阴相反,先进针至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和拇指向后捻转多次),稍停,将针提至浅层,行重插轻提,拇指向前捻转多次行补法,稍停,将针起出,揉按针孔,这亦是一种补泻兼施手法。常用于先热后寒,实中夹虚的病证,含泻中有补之意。
3注意点
在临诊中只要辨证、选穴、手法适当,一般均能应手取效。但在具体操作时应详细观察,对某个病人或某一病症,某个阶段用某种手法,不能一成不变,必须以临床效果作为检验标准。为此要因人、因病、因时制宜,随机应变,不断调整,以达到最佳效应。
2022-07-25
(1)速刺法: 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
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 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 ———多种术式 务求得气 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 :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 :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反之,拇指后退用力稍弱,食指前捻力量稍强为泻。
(3)搓针法 :若用上法不得气时,可用搓针法运气,即将针单向捻转几次,这时多数能令气至,而后将针反方向捻退1~2次,再轻提插1~2次,注意勿令滞针。应用此法后,一般多能较快得气。
(4)辅助法 :其它如弹法、循法、刮法、摇法、飞法、弩法等等辅助手法均有一定的催气、行气作用,或可留针候气片刻,再作行针手法。
1.3留针法 ———时间久暂 灵活应用 留针法是进针运用一定手法后,将针留置穴内,以加强针感的持续效应。目前常用动留针或静留针两种方式。
(1)动留针 :于留针过程中,每隔若干时间,结合捻转或提插等手法(或结合其它补泻手法),又如电针等亦属动留针范畴。
(2)静留针 :针刺得气或行针后“静以久留”,然后出针。使用动留针或静留针,以及留针时间的久暂,均须视病情、针刺部位等灵活应用。
1.4出针法 ———双手协同 轻捻缓提 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在出针时仍用押手按住穴位(最好用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旁),刺手作小幅度轻捻转,同时边捻边提,轻轻将针提出皮肤,押手按揉针孔,若遇针孔出血可用干棉球多按一刻并拭之。若用放血治疗,则不闭孔(按补泻法则以速闭其孔为补,不闭其孔为泻)。
2补泻手法的应用
针灸治病必须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历代医家创造了许多有关补泻的操作方法,兹摘举古典手法与笔者实践中提炼后的补泻操作手法几则,简介如下,请同道指下。
2.1烧山火 又称“热补法”,由呼吸、徐疾、提插、捻转、九六、开阖等单式手法中的补法组合而成。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先确定穴位的针刺深度,分为三等分(古称“天、人、地三部”),随呼气进针至天部,用紧按慢提(重插轻提)法九次,然后将针插入人部,再紧按慢提九次,再插入地部,紧按慢提九次(也可结合捻转法),若已有温热感,将针由地部退至天部,随吸气时出针,速闭其孔。若无温热感,可按上法重复操作多次,然后出针。
笔者操作方法:在进针得气基础上,将针插入1~ 2分( “豆许”),重插轻提多次,然后用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单向捻转多次,紧握针柄,毋令气散 (不使针尖脱离针感),使得气感增强或有温热感,一次不效可重复数次,在出针时以拇指向后退1~ 2次,并轻提插1~ 2次,防止滞针,然后退出皮下,速闭其孔。此法有温阳调气作用,多用于寒麻冷痹虚寒性疾病。
2.2透天凉 又称“凉泻法” ,由呼吸、徐疾等单式补泻手法中泻法组合而成。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吸气时进针,直达地部,用慢按紧提(轻插重提)法六次,退至人部;慢按紧提六次,然后退至天部;慢按紧提六次为一度。若无凉麻感,再依前法重复施术多次,呼气时退针,出针时不闭其孔(或摇大其孔)。
笔者操作方法:在进针得气基础上,将针提出1~ 2分( “豆许”),然后重复提重插轻多次,再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单向捻转多次,紧握针柄,勿令气散,使得气感增强或有凉麻感。不效可重复数次,出针时摇大针孔或慢按其孔。此法有泻热作用,常用于热痹或急性肿痛和实热性疾病。
2.3阳中隐阴 先补后泻法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得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证,先补后泻也。”
笔者操作方法:按穴位所针之深度,分为浅深二层操作,先在浅部行补法(紧按慢提多次和拇指向前捻转数次,紧握针柄稍候,再进针至深层用泻法(紧提慢按多次或拇指向后捻转数次),稍停,然后出针。这是一种补泻兼施的手法,常用于先寒后热,虚中夹实的病证,含补中有泻之意。
2.4阴中隐阳 先泻后补法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证,先泻后补也。”
笔者操作方法:与阳中隐阴相反,先进针至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和拇指向后捻转多次),稍停,将针提至浅层,行重插轻提,拇指向前捻转多次行补法,稍停,将针起出,揉按针孔,这亦是一种补泻兼施手法。常用于先热后寒,实中夹虚的病证,含泻中有补之意。
3注意点
在临诊中只要辨证、选穴、手法适当,一般均能应手取效。但在具体操作时应详细观察,对某个病人或某一病症,某个阶段用某种手法,不能一成不变,必须以临床效果作为检验标准。为此要因人、因病、因时制宜,随机应变,不断调整,以达到最佳效应。
202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