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理论与五行学说的有关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两手上举,手心相对站立时,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循行方向均是由下向上行,通过胸腹直达两手指尖;阳经由手指尖开始下行,通过胸腹、后背直达脚趾尖。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是: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颁布于身之侧面。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是: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阴,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2016-06-04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17 20:59:5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水,涉及肾脏、膀胱、胫、足、头、会阴、尿道、阴气、腰、耳、子宫、疝气、生殖系统、血液、汗等。壬与膀胱、胫相关,癸与肾、足、精相连,子与会阴、耳、腰、液、溺相关,而亥与肾、头、阴囊、髓、精有密切联系。通过上述五行与十干的对应表征,中医师可以更加精准地诊断和治疗疾病,同时也为患者...

  •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

  • 五行经络就是人体五脏的经脉和络脉的统称。人的全身一共有十四条经络围绕,每条经络上都有一些重要穴位。 据中医理论所说,很多病邪都是通过经络和穴位由表及里地侵袭人体。在冬季,通过对这些经络穴位进行捶、搓、揉、压等按摩护理,可以有效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重拾人体自我调节气血能力,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效,比...

  • 中医学五大核心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和天人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的一切现象都是阴阳之间的运动与相互转化。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的事物划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用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及相互关系,阐释疾病的传变规律。脏象学说:此学说将...

  • 中医五行学说:“金、木、氺、火、土”,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三焦也属火。每条经还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叫“五输穴”。“输”就是传导的意思,经络的传导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 “...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