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门针灸方法 章门怎么下针

1 章门针灸方法 取穴:侧卧。腋前线与第11肋交界下方,第11肋尖端下缘,脐上2寸旁开6寸。
简易取法:由腋前线往下循摸肋弓之下第1游离肋之前下缘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侧卧时从上向下直刺(即从侧方向中线)。
进针深度:斜刺0.5-0.8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侧腹部有酸胀感,并向腹后壁传导。

2 章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10肋间神经分布。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纤维和第10肋间动,静脉。肋间神经,肋间动脉,肋间静脉互相伴行,它们的位置是自上而下为动脉,静脉和神经,分布于脐平面的皮肤和浅筋膜。
3.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外斜肌位于胸下部和腹外侧部皮下,肌纤维斜向前下方;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肌纤维方向与腹外斜肌方向交叉;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纤维向内横行。三块阔肌均受下6对胸神经前支支配,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还受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腹腔内对应的器官右侧有盲肠,升结肠,阑尾;左侧有降结肠,乙状结肠等。

3 针刺章门的作用主治 章门为足厥阴肝经腧穴,脾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本穴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胸胁胀满,疼痛,胃脘痛,呕吐,泄泻,腹胀,肠鸣,脾胃虚弱,饮食不化,积聚痞块诸症。

4 章门常用配伍疗法 1.配期门,肝俞,侠溪,内关,阳陵泉,中庭,针刺平补平泻法, 疏肝理气止痛,治疗肝气郁结,气滞胁络之胁痛。
2.配间使,三阴交,膈俞,针刺泻法,疏肝理气,活血散瘀,治疗气血瘀滞之胁肋痛。
3.配期门,中脘,足三里,太冲,内关,公孙,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呕,治疗肝气犯胃之胃痛,呕吐,呃逆。
4.配期门,石门,三阴交,针刺泻法,活血祛瘀,消积散痞,治疗腹部血瘀痞块。
5.配间使,神门,通利,针刺泻法,疏肝理气,降气醒神,治疗肝气郁滞,气机逆乱之郁证,气厥。
6.配痞根,承满,间使,三阴交,针刺泻法,理气活血,化痰散结,治疗久疟不愈之疟母。
7.配行间,阳陵泉,足三里,期门,至阳,日月,针刺泻法,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治疗肝胆湿热之胁痛,阳黄。
8.配脾俞,足三里,胆俞,阴陵泉,三阴交,气海,针刺补法,健脾除湿退黄,治疗脾虚寒湿之阴黄。
9.配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脾俞,针刺补法,健脾和胃,治疗脾胃虚弱之神疲肢倦,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腹泻便溏。

2022-12-30
mcxzy 阅读 163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6:15: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章门针灸方法 取穴:侧卧。腋前线与第11肋交界下方,第11肋尖端下缘,脐上2寸旁开6寸。简易取法:由腋前线往下循摸肋弓之下第1游离肋之前下缘处即是本穴。进针方向:侧卧时从上向下直刺(即从侧方向中线)。进针深度:斜刺0.5-0.8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

  • 5 针刺章门注意事项 1.持续深刺章门穴,针尖可在腹横肌深面进入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到腹膜腔,右侧章门穴可刺中肝右叶前缘,左侧章门穴则可刺中脾脏的下端,应特别注意。2.若刺伤肝脾引起出血时,出现肝区疼痛和脾区疼痛,有时向背部放散。3.如果腹膜受到刺激,可伴有腹痛,腹肌...

  • 章门穴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方就是。章门穴,别名长平,季肋,隶属于足厥阴肝经。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章门穴在图示位置:章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

  • 可以通过按揉或轻拍的方式,寻找较为敏感的点。部分情况下也可用手指在腹部与腋部交汇的凹陷处按压寻找。如果感到酸胀或微痛,即为章门穴所在位置。另外需注意与腹部的肌纤维垂直方向相对应的就是经络所在路线。沿着这一路线进行按摩,也可以更准确地找到章门穴的位置。由于穴位的位置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

  • 1、章门是穴名,在人体的侧腹部,位置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2、出《针灸甲乙经》。又名长平、胁窌、季胁。属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八会穴之一(脏会)。位于腹侧,腋中线第十一肋骨端稍下处,屈肘合腋时,当肘尖尽处。此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功能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主治...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