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小儿推拿头面部常用穴动图版


一、 天门(推攒竹)
【位置】眉心至前发际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自下而上地交替直推,称开天门,30 50次。
【功效】发汗解表、开窍醒神、安神镇惊等
【主治】感冒、头痛、无汗、发热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相配合应用。
【注意事项】施术不宜过猛,皮肤潮红为宜。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穴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偻病患儿慎用

二、坎宫
【位置】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稍做分推,称推坎宫,30 50次。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等。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开天门、揉太阳、揉耳后高骨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和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合用。
三、太阳
【位置】眉梢与目外眦中点后约一寸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自前向后推称推太阳;用中指揉该穴,为揉太阳,也称运太阳;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 30 50次
【功效】推太阳:祛风散寒、醒脑明目。揉太阳:发汗解表,祛风止头痛。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头痛,发热。
临床应用:推、揉太阳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风热。若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头痛,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太阳穴深层脑组织是大脑颞叶。颞叶是大脑皮层的位听中枢。太阳穴一旦受到暴力打击,使位听神经受到强烈刺激.造成暂时性的平衡感觉丧失。
四、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作用】 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通窍明目。
【操作】用拇指揉或用拿(按)法。揉30 50次,拿(按)3 5次。
【主治】头面病:头痛,眩晕,
五官病: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耳聋,咽喉肿痛;
神志病:失眠,癫痫;
外感病:感冒,发热,颈项强痛。
拿风池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发汗效果明显,往往立见汗出,若再配合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等,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多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汗或项背强痛等症。
表虚证不宜用本法
五、百会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操作】用拇指端按或揉,按30 50次,揉100 200次,称按百会或揉百会。
【作用】按揉百会:安神镇惊,升阳举陷。治疗惊风、惊痫、烦燥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合用;用于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
临床应用:百会为诸阳之会,按揉百会能安神镇静、升阳举陷。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常配合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治疗遗尿、脱肛,常配合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灸百会,用于虚寒症。
六、迎香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揉20 30次,称揉迎香
【作用】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经、拿风池等合用。
临床应用:鼻为肺窍,穴居两侧,揉之能宣肺气、通鼻窍。用于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经、拿风池合用。
七、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高骨下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按3-5次,揉30 50次。
【功效】祛风散寒、发汗解表、止咳化痰定惊、安神除烦。
【主治】感冒、头痛、烦躁不安、惊风、咳痰多等。
【临床应用】 多与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
临床应用:揉耳后高骨主要能疏风解表。治疗感冒头痛多 外感四大手法 合用。同时能安神除烦,治疗神昏烦躁。
八、人中
【位置】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甲或食指甲掐之,掐5 10次或醒后即止,称掐人中。
【作用】掐人中:醒神开窍。常用于急救,对于昏迷不醒、窒息、惊厥或抽搐,多与掐十宣、掐老龙等合用。
斜向上45度效果更好。
九、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 用汤匙边蘸水自上而下刮,称刮天柱骨。推100-500次。
【功效】祛风散寒,降逆止呕。
【应用】项强、发热、惊风、呕吐。
临床应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呕,祛风清热。治疗外感发热、项强等症,多配合拿风池、掐揉二扇门。
2022-06-19
mcxzy 阅读 62 次 更新于 2025-04-05 20:20:5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操作】用拇指甲或食指甲掐之,掐5 10次或醒后即止,称掐人中。【作用】掐人中:醒神开窍。常用于急救,对于昏迷不醒、窒息、惊厥或抽搐,多与掐十宣、掐老龙等合用。斜向上45度效果更好。九、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 ...

  • 小儿取仰卧位,操作者坐或站于小儿头侧。操作者双手屈曲拇指指间关节,以拇指桡侧面作为着力点,其余四指轻放于头部两侧以辅助固定小儿头部,肩、肘关节放松下垂,稍用力掐按,边掐按边沿头部五条线顺序移动。1 头部五条线 正中线 ——从眉心(印堂穴)至头顶百会穴。旁开 1 线 ——从两侧眉毛中间...

  • 小儿推拿手法详解1. 清、补脾土 - **部位**:拇指指腹(末节螺纹面) -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土”;从螺纹面根部推向指尖(离心方向)为清,名“清脾土”。脾土多用补法。2. 清、推大肠 - **部位**:食指外缘(食指桡侧) - **操作**:从食指端直推至虎口,名...

  • 脾土调和(拇指顺时针):补益脾土,顺离心方向,如参、术般温和。大肠调理(食指):顺推补益,逆推则清肠,解决便秘或腹泻问题。板 (手掌):揉法补益,离心方向清解,类似清大肠,平衡消化。肝木清解、心火平息(食指/中指):直推清解,避免过度刺激,保持心肺和谐。肺金调养(无名指):直...

  • (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 穴位:天门(攒竹)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四、揉太阳 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操作:两拇指或...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