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足厥阴肝经简介,有什么功效?

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LR。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本经从足大趾背毫毛处的大敦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内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内侧,在离内踝8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再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中线上行,进入 *** 中,环绕阴器,到达小腹部,挟胃旁边,属肝,络胆,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上行到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足厥阴肝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原穴为太冲穴,络穴为足少阳胆经之光明穴。首穴大敦,末穴期门。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足厥阴肝经以里症虚症为主。足厥阴肝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消化系统疾患、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患。如:呕吐、泄泻、遗尿或癃闭、小便色黄、腰痛、胁肋胀满疼痛、疝气、小腹肿、咽部干、面色灰黯、头痛、眩晕。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

足厥阴肝经以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详见百科词条:足厥阴肝经 [ 最后修订于2017/2/13 17:57:11 共539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2022-09-30
mcxzy 阅读 149 次 更新于 2025-04-17 21:05:2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足厥阴肝经以里症虚症为主。足厥阴肝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消化系统疾患、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患。如:呕吐、泄泻、遗尿或癃闭、小便色黄、腰痛、胁肋胀满疼痛、疝气、小腹肿、咽部干、面色灰黯、头痛、眩晕。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足厥阴肝经以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

  • 足厥阴肝经,其起始于足部的大敦穴,即足大趾上毫毛部,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的中封穴,继续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与足太阴经相交,然后沿膝内侧进入股部内侧,深入 中,环绕阴部,并上达小腹,与胃相连,归属于肝脏,还与胆腑相联络。接着,它穿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后方,直...

  • (1)足厥阴肝经部分:起自足大趾丛毛际之大敦、行间穴,从行间上循足跗上廉太冲穴,从太冲去踝一寸至中封穴,循内踝五寸入蠡沟穴,上踝七寸为中都穴,上内踝八寸,交出于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踝内廉膝关之曲泉穴,从曲泉循股内经阴包、五里穴,入于毛之阴廉穴,过阴器,入抵小腹,上行于章门穴,从章门穴循行期门穴,...

  • 足厥阴肝经主治肝、胆、脾、胃疾病,妇科疾病,少腹部及前阴疾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例如,腰痛、胁肋胀痛、胸闷、胸满、呃逆、呕吐、泻泄、巅顶痛、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部肿痛、腰痛、月经不调、精神失常等症状。经络分布于足背、内踝前、胫骨内侧面、大腿内侧、前阴、胁肋等...

  •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不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1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 中绕阴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