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中医小知识:足厥阴肝经



每天一个中医小知识:足厥阴肝经。
经络循环: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不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1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 中绕阴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与督脉会于头顶部。目系分支,从目系下循颊里,环绕唇内。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主要病候:
脏腑病:胸满、呕逆、飨泄、嗌干、遗尿、癃闭等;经脉病:腰痛、疝气、少腹肿等。
主要治点:
大敦主治妇科、前阴病;行间、太冲主治头面五官病;中封、蠡沟主治前阴病;膝关主治下肢痿痹;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治疗以妇科、前阴病为主;章门、期门主治肝胆、脾胃。
操作要点:
急脉穴避开动脉章门、期门穴宜斜刺,不可直刺。
2023-05-04
mcxzy 阅读 173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5:55:0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每天一个中医小知识:足厥阴肝经。经络循环: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不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1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 中绕阴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

  • 足厥阴肝经具有通经的作用,能够缓解和治疗邪滞肝脉、经气不舒所导致的少腹疼痛、股内侧痛以及下肢挛急疼痛等症状。清利下焦湿热:肝经还能清利下焦湿热,对于湿热下注所引起的赤白带下、阴痒等症状,肝经的相关穴位治疗也能起到一定效果。综上所述,足厥阴肝经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 足厥阴肝经,又称肝经,其功能活跃于凌晨1点至3点,此时若熬夜,易导致面色晦暗、斑点滋生。该经络起自大趾的大敦穴,向上沿足踝、膝内侧,环绕阴部至小腹,与胃、胆、肺、肾等脏腑紧密相关,参与排毒与生血过程。其14个穴位分别主治各种疾病,如大敦穴主治疝气和月经不调,行间穴则针对头痛和黄疸等...

  • 蠡沟穴是足厥阴经络穴,位于内踝高点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针刺时平刺0.5-0.8寸。中都穴为足厥阴经郄穴,同样位于内踝高点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针刺时平刺0.5-0.8寸。膝关穴位于阴陵泉穴后1寸,针刺时直刺1-1.5寸。曲泉穴则是足厥阴肝经五输穴中的合穴。这些穴位不仅在中医治疗...

  •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代号LR[2]。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1]。五行属木[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