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包含67个穴位,以下为部分关键穴位的介绍及其常见应用:
1. 晴明穴,治疗眼睛疾病,如近视眼、白内障等。位于内眦靠近眼睛出,拨开眼睛直刺,不转动。
2. 攒竹穴,缓解眼睛红肿热痛。通常采取放血或透刺鱼腰穴,位于眉骨靠近印堂处,直骨凹陷处。
3. 眉冲穴,神庭旁开半寸,辅助治疗鼻子疾病。
4. 曲差穴,上星旁开1.5寸,辅助上星治疗鼻子疾病。
5. 五处穴,曲差后1.5寸,治疗眼科疾病。
6. 承光穴,五处后1.5寸,同样是治疗眼科疾病。
7. 通天穴,承光穴后1.5寸,主要用于治疗鼻子疾病。
8. 络却穴,通天后1.5寸,用于缓解头晕耳鸣症状。
9. 玉枕穴,络却穴后1.5寸。
10. 天柱穴,位于脖子大筋和后脑骨交接处,此穴外旁开1寸便是安眠穴。背部穴位应斜着刺入,形成八字针法。
11. 大杼穴,骨伤按压诊断时可用,位于陶道穴旁开1.5寸。
12. 风门穴,第二锥旁开1.5寸,艾灸治疗身上的疖肿,是去风要穴。
13. 肺腧穴,第三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肺部疾病。
14. 厥阴腧穴,第四椎旁开1.5寸,有助于心包诊断。
15. 心腧穴,第五椎旁开1.5寸,用于心脏病诊断。
16. 督腧穴,第六椎旁开1.5寸,按压诊断血癌疾病。
17. 隔腧穴,第七椎旁开1.5寸,对于淤血、贫血的按压诊断有帮助,同时艾灸治疗肺结核。
18. 肝腧穴,第九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肝病。
19. 胆腧穴,第十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胆病。
20. 脾腧穴,第十一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脾病。
21. 胃腧穴,第十二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胃病。
22. 三焦腧穴,第十三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三焦疾病。
23. 肾腧穴,第十四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肾脏疾病。
24. 气海腧穴,第十五椎旁开1.5寸。
25. 大肠腧穴,第十六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大肠疾病。
26. 关元腧穴,第十七椎旁开1.5寸。
27. 小肠腧穴,第十八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小肠疾病。
28. 膀胱腧穴,第十九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膀胱疾病。
29. 中膂腧穴,第二十椎旁开1.5寸。
30. 白环腧穴,第二十一椎旁开1.5寸。
31. 上髎穴,第十八椎和小肠腧中间,用于治疗妇科小腹疾病。
32. 中髎穴,第十九椎和膀胱腧穴中间,同样用于妇科小腹疾病。
33. 次髎穴,第二十椎和中膂腧穴中间,也是治疗妇科小腹疾病的穴位。
34. 下髎穴,第二十一椎和白环腧穴中间,用于妇科小腹疾病。
35. 会阳穴,位于下髎穴下边,较少使用。
36. 附分穴,第二椎旁开3寸,辅助治疗风门穴。
37. 魄户穴,第三椎旁开3寸,辅助肺腧穴治疗。
38. 膏肓穴,第四椎旁开3寸,用于治疗百病,以及放血治疗背部肩胛骨痛。
39. 神堂穴,第五椎旁开3寸,辅助心腧穴治疗。
40. 噫嘻穴,第六椎旁开3寸,辅助督腧穴治疗。
41. 膈关穴,第七椎旁开3寸,辅助隔腧穴治疗。
42. 魂门穴,第九椎旁开3寸,辅助肝腧穴治疗。
43. 阳纲穴,第十椎旁开3寸,辅助胆腧穴治疗。
44. 意舍穴,第十一椎旁开3寸,辅助脾腧穴治疗。
45. 胃仓穴,第十二椎旁开3寸,辅助胃腧穴治疗。
46. 肓门穴,第十三椎旁开3寸,辅助治疗三焦穴。
47. 志室穴,第十四椎旁开3寸,辅助治疗肾腧穴。
48. 胞肓穴,第十九椎旁开3寸,辅助膀胱腧穴治疗,用于治疗小便疾病。
49. 秩边穴,第二十一椎旁开3寸,用于治疗痔疮。
50. 承扶穴,臀部和大腿横纹中点,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长刺。
51. 殷门穴,承扶穴和委中穴连接线中间,按压诊断癌症。外开一寸为新大唏穴,内开一寸为新内郄穴,配合背部腧穴点诊断癌症。盖国材通过上百例癌症患者按压诊断,基本都用压痛点。
52. 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处,针刺放血都行,用于治疗皮肤病、解毒和背痛等疾病。
53. 委阳穴,委中外开一寸,两筋中间,较少使用,一般用于放血。
54. 浮郄穴,委阳穴直上一寸,较少使用。
55. 合阳穴,委中直下三寸,较少使用。
56. 承筋穴,位于委中穴和承山穴连线中间,用于治疗腿部各种筋病。
57. 承山穴,位于腿部人字纹下面,用于治疗腿部抽筋拘挛、脚无力等疾病。
58. 飞扬穴,位于承山穴下一寸外开一寸,用于治疗脚无力。
59. 跗阳穴,昆仑穴直上3寸,辅助昆仑穴治疗疾病。
60. 昆仑穴,位于脚外踝和脚筋中间点,用于治疗项背疾病。
61. 仆参穴,昆仑直下和脚骨交接处,避开骨头下针,用于治疗脚后跟痛、脚痛。
62. 申脉穴,位于脚外踝直下骨缝处,斜着45度进针,用于治疗白天癫痫疾病。
63. 金门穴,位于脚外侧突出骨头后边,用于镇痛消炎。
64. 京骨穴,位于脚外侧突出骨头前边,为原穴。
65. 束骨穴,位于足小指处,外脚趾后边骨头,为子穴。
66. 通骨穴,位于足小指处,外脚趾前边骨头,为本穴。
67. 至阴穴,位于足小指靠近指甲处,针刺艾灸治疗胎位不正。2024-08-15
1. 晴明穴,治疗眼睛疾病,如近视眼、白内障等。位于内眦靠近眼睛出,拨开眼睛直刺,不转动。
2. 攒竹穴,缓解眼睛红肿热痛。通常采取放血或透刺鱼腰穴,位于眉骨靠近印堂处,直骨凹陷处。
3. 眉冲穴,神庭旁开半寸,辅助治疗鼻子疾病。
4. 曲差穴,上星旁开1.5寸,辅助上星治疗鼻子疾病。
5. 五处穴,曲差后1.5寸,治疗眼科疾病。
6. 承光穴,五处后1.5寸,同样是治疗眼科疾病。
7. 通天穴,承光穴后1.5寸,主要用于治疗鼻子疾病。
8. 络却穴,通天后1.5寸,用于缓解头晕耳鸣症状。
9. 玉枕穴,络却穴后1.5寸。
10. 天柱穴,位于脖子大筋和后脑骨交接处,此穴外旁开1寸便是安眠穴。背部穴位应斜着刺入,形成八字针法。
11. 大杼穴,骨伤按压诊断时可用,位于陶道穴旁开1.5寸。
12. 风门穴,第二锥旁开1.5寸,艾灸治疗身上的疖肿,是去风要穴。
13. 肺腧穴,第三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肺部疾病。
14. 厥阴腧穴,第四椎旁开1.5寸,有助于心包诊断。
15. 心腧穴,第五椎旁开1.5寸,用于心脏病诊断。
16. 督腧穴,第六椎旁开1.5寸,按压诊断血癌疾病。
17. 隔腧穴,第七椎旁开1.5寸,对于淤血、贫血的按压诊断有帮助,同时艾灸治疗肺结核。
18. 肝腧穴,第九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肝病。
19. 胆腧穴,第十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胆病。
20. 脾腧穴,第十一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脾病。
21. 胃腧穴,第十二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胃病。
22. 三焦腧穴,第十三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三焦疾病。
23. 肾腧穴,第十四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肾脏疾病。
24. 气海腧穴,第十五椎旁开1.5寸。
25. 大肠腧穴,第十六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大肠疾病。
26. 关元腧穴,第十七椎旁开1.5寸。
27. 小肠腧穴,第十八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小肠疾病。
28. 膀胱腧穴,第十九椎旁开1.5寸,用于治疗膀胱疾病。
29. 中膂腧穴,第二十椎旁开1.5寸。
30. 白环腧穴,第二十一椎旁开1.5寸。
31. 上髎穴,第十八椎和小肠腧中间,用于治疗妇科小腹疾病。
32. 中髎穴,第十九椎和膀胱腧穴中间,同样用于妇科小腹疾病。
33. 次髎穴,第二十椎和中膂腧穴中间,也是治疗妇科小腹疾病的穴位。
34. 下髎穴,第二十一椎和白环腧穴中间,用于妇科小腹疾病。
35. 会阳穴,位于下髎穴下边,较少使用。
36. 附分穴,第二椎旁开3寸,辅助治疗风门穴。
37. 魄户穴,第三椎旁开3寸,辅助肺腧穴治疗。
38. 膏肓穴,第四椎旁开3寸,用于治疗百病,以及放血治疗背部肩胛骨痛。
39. 神堂穴,第五椎旁开3寸,辅助心腧穴治疗。
40. 噫嘻穴,第六椎旁开3寸,辅助督腧穴治疗。
41. 膈关穴,第七椎旁开3寸,辅助隔腧穴治疗。
42. 魂门穴,第九椎旁开3寸,辅助肝腧穴治疗。
43. 阳纲穴,第十椎旁开3寸,辅助胆腧穴治疗。
44. 意舍穴,第十一椎旁开3寸,辅助脾腧穴治疗。
45. 胃仓穴,第十二椎旁开3寸,辅助胃腧穴治疗。
46. 肓门穴,第十三椎旁开3寸,辅助治疗三焦穴。
47. 志室穴,第十四椎旁开3寸,辅助治疗肾腧穴。
48. 胞肓穴,第十九椎旁开3寸,辅助膀胱腧穴治疗,用于治疗小便疾病。
49. 秩边穴,第二十一椎旁开3寸,用于治疗痔疮。
50. 承扶穴,臀部和大腿横纹中点,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长刺。
51. 殷门穴,承扶穴和委中穴连接线中间,按压诊断癌症。外开一寸为新大唏穴,内开一寸为新内郄穴,配合背部腧穴点诊断癌症。盖国材通过上百例癌症患者按压诊断,基本都用压痛点。
52. 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处,针刺放血都行,用于治疗皮肤病、解毒和背痛等疾病。
53. 委阳穴,委中外开一寸,两筋中间,较少使用,一般用于放血。
54. 浮郄穴,委阳穴直上一寸,较少使用。
55. 合阳穴,委中直下三寸,较少使用。
56. 承筋穴,位于委中穴和承山穴连线中间,用于治疗腿部各种筋病。
57. 承山穴,位于腿部人字纹下面,用于治疗腿部抽筋拘挛、脚无力等疾病。
58. 飞扬穴,位于承山穴下一寸外开一寸,用于治疗脚无力。
59. 跗阳穴,昆仑穴直上3寸,辅助昆仑穴治疗疾病。
60. 昆仑穴,位于脚外踝和脚筋中间点,用于治疗项背疾病。
61. 仆参穴,昆仑直下和脚骨交接处,避开骨头下针,用于治疗脚后跟痛、脚痛。
62. 申脉穴,位于脚外踝直下骨缝处,斜着45度进针,用于治疗白天癫痫疾病。
63. 金门穴,位于脚外侧突出骨头后边,用于镇痛消炎。
64. 京骨穴,位于脚外侧突出骨头前边,为原穴。
65. 束骨穴,位于足小指处,外脚趾后边骨头,为子穴。
66. 通骨穴,位于足小指处,外脚趾前边骨头,为本穴。
67. 至阴穴,位于足小指靠近指甲处,针刺艾灸治疗胎位不正。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