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气穴”你掌握了吗?

仔细盘点了一下,人体十四条经脉上共有合谷、足三里、膏肓、膻中、关元及气海六个气穴。之所以把它们叫气穴,是因为这些穴位都有较强补气的作用。归纳一下,这些穴位都位于手足阳明经和任脉上。

(1)合谷
合谷是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在手阳明经上,是大肠经的原穴,也就是肾中原气通过三焦到达手阳明经的输入口,所以它有较强补气的作用。一般的讲,肌肉丰厚隆起的地方气都旺,而浅薄凹陷的地方气都虚。临床上我们针灸时先要看下病人的基本情况,最简单的就是看下合谷,如果是凹陷下去的,那么说明气虚明显,针刺效果就不好。这种现象在中风偏瘫、长期卧床的病人就比较多见。
针刺合谷时最好用左手拇指或是食指按压在穴位上,顺着指甲进针,一来减轻针刺带来的疼痛,二来可以避免刺破血管。合谷穴脉气较强,所以针刺感强烈,不要进行大幅度的行针,尤其是对体质虚弱的病人一定要注意,避免晕针。针刺合谷徐缓针感可传到食指。
合谷的用法较多,能够治疗的疾病也比较广泛,但都离不开补气的功能,除此之外,还兼有较强的温阳、行气的作用。所以合谷对外感病、经络脉有较好的作用,尤其是在治疗外感病方面作用尤为显著。
五输穴中井穴脉气最浅,一般也就针刺1 2分,没有得气的感觉,只有痛感,它的用法更多的是点刺放血,从荥、输、经脉气逐渐走深,到合穴经气就已经很深了,向内联系脏腑,所以合穴深刺才能引到脉气。

合谷是原穴,所以针刺可深可浅。合谷穴总的来说有温阳益气的功效,但深刺和浅刺的作用就有所不同。浅刺有解表、宣发、开窍升阳之功,深刺有利湿气、降逆、下气、固脱之功。
取穴方法:伸展拇指、食指,从第一骨间背侧肌的远端1/2处往其近端循摸,摸到一个凹陷。合谷缝隙位于第一骨间背侧肌的近端。
(2)足三里
足三里应该是除合谷之外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了,在足阳明经上,是胃经的合穴,它的脉气较深,再往里走联系脏腑。阳明经本身就是多气多血的经脉,足三里肌肉丰厚,又是合穴,所以有较强补气血的作用。
足三里只是单纯补气,并没有升气的作用,相反它却能让气机下行。《圣惠方》就说, “凡人三十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 这句话很是浅显,人三十岁以上眼睛开始昏花,是不灸足三里导致气机上行造成的。临床上遇到很多病人长期艾灸上火了,就是灸关元、膏肓的时候没有灸足三里造成的。

足三里,一般可以直刺1 2寸,由于此处肌肉较为丰厚,所以进针后几乎都不需要怎么行针,就会很快得气,且气感强烈,病人脚踝、足背都困胀,更有一些病人可以直接到达第二、三趾间,如果到了第四、五趾间,则说明针刺过深已经穿过胃经到胆经去了。
足三里的主治作用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是三种,一是消化系统的慢性疾病,急性病效果不好,像急性胃痛,针刺足三里就不如按压至阳穴止痛来的快。二是慢性虚损性疾病,常年累月的咳喘、头晕气短等;三是神志病,失眠、癫狂;四是下肢无力、疼痛等。
取穴方法:沿着胫骨从下往上摸,触及胫骨粗隆的下端,从此处滑过胫骨前肌到其外侧缘第第一个凹陷处,在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的缝隙中。
(3)膏肓
膏肓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其实并不是特别好找,大多数情况下它都被肩胛骨所遮挡,所以我们找的时候就必须让病人双手抱肩,把肩胛骨充分打开,让它彻底暴露出来。如此重要的穴位也难怪它要隐藏的如此之好,这样也就能避免这个地方受到外来的伤害。
心和肺是人体最重要的两个器官,心主血,肺主气,它们和气血运行的关系非常紧密,而膏肓恰好就处在肺的背俞穴魄户和心的背俞穴神堂之间,可见它有沟通气血和补益气血的强大功能,所以古人认为它能治疗百病是有一定依据的,临床使用效果确实很好。

膏肓这个穴位一般很少针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把握不好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容易出现气胸;二是从临床实践看,针刺治疗的效果并不好。膏肓的用法就是艾灸和放血。《千金要方》曾指出: “此灸讫,令人阳气康盛” 。说明灸膏肓可以补充人体的阳气,所以膏肓是一个很好的补益要穴,尤其擅长治疗心肺慢性虚损性疾病。王居易教授就经常使用膏肓来治疗免疫功能低下出现的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
至于灸膏肓的壮数,各类文献并没有具体的记载,有灸至百壮千壮的,总之以灸透为宜。重灸膏肓时,病人会出现口渴和嘴唇干裂的情况,这是灸膏肓可以迅速补充心肺之气,造成胸腔里的气太旺,这个时候再灸足三里,就可以引胸腔里的热气下行,不仅可以缓解灸的过程中出现的不适,而且治疗效果会更高。
取穴方法:让病人双手抱肩,在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的地方。解剖学的语言说,也就是肩胛骨内侧缘,胸髂肋肌的外侧缘。不过中医大家倪海厦老师找这个穴位是定位在第四胸椎下,第五胸椎上1/3旁开3寸的地方。这和《针灸聚英》所描述的定位方法相同。
(4)膻中
膻中有两层含义:一指的就是膻中穴,它在任脉上,是心包的募穴,同时也是气会之穴;二指的是处在心肺隔膜之间的空腔部分。从理论上第二层含义似乎更符合气会之穴的说法,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理解为内藏和外围就可以了。

《太素·营卫气行》说“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 ,可知胸中的大气指的就是心肺之气,为全身之气所宗,所以又称“宗气” 。 所在部位称为“气海”。这就是《灵枢·海论》说的“ 膻中者,为气之海”, 可见膻中主要补的是心肺之气。
膻中穴着重于调理上焦心肺之气,有宣肺、宽胸、降逆的作用,既能治疗气喘、咳嗽、呕吐、呃逆、胸闷、心痛的实证,又可治疗气短、乏力或产后血虚、乳汁缺少的虚证。《行针指要歌》说的“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主要是就肺气而言。
取穴方法: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5)气海
气海又名丹田,顾名思义,就是元气之海,又是呼吸之根,所以是下焦非常重要的穴位。故凡气化蒸动之机均由此所发,功能为补益真元,温振肾阳,有如釜底添薪,所以能温脾胃助运化,使之水谷腐熟,又能蒸动膀胱气化,使之气化升腾,津液四布,浊阴得出。气海和关元有着本质的不同,气海偏于温补阳气,而关元则重在滋补 。

《难经疏》就说,气海为元气之海,是人的元气滋生的地方。名医王执中就因为体弱多病,经常觉的气不够用,有个老师傅就让他灸气海,结果病就好了。罗天益《卫生宝鉴》也常以灸气海“补下焦阳虚”。说明气海有培补元气的功效,历代医家视为益气、健身的要穴。对于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下元不固的气虚下陷、元阳暴脱之证,如内脏下垂、久泄久痢、遗精阳痿、中风脱证等一切气虚诸疾,常与关元穴同用。
取穴方法:气海位于下腹部,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的地方。肚脐中央向下与关元(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4横指处即是关元穴)之间的中点处即是气海穴。
(6)关元
关元为任脉经的腧穴,是小肠的募穴、足三阴与任脉的会穴,又是三焦之气所生的地方。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是人生之关要,真气之所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处在元气的关口,所以叫关元。人体的元气从这里出发,通过三焦,输送到各条经脉,和营气会合,共同发挥经络气化和濡养脏腑的功能。

关元虽然具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固精止带、分别清浊、调元散邪、强身保健等诸多作用,但是调补肾阴肾精的作用尤为突出。用于治疗遗精、阳痿、小便频数、遗尿、尿闭、月经不调、经闭、带下、崩漏、阴挺、产后出血、前阴瘙痒、疝气、腹痛、泻泄、痢疾、脱肛、眩晕、失眠、中风。
取穴方法: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的地方。取穴时让病人仰卧位,在肚脐和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下2/5与上3/5的交点处。

2022-07-14
mcxzy 阅读 39 次 更新于 2024-07-07 06:03:3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仔细盘点了一下,人体十四条经脉上共有合谷、足三里、膏肓、膻中、关元及气海六个气穴。之所以把它们叫气穴,是因为这些穴位都有较强补气的作用。归纳一下,这些穴位都位于手足阳明经和任脉上。 (1)合谷 合谷是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在手阳明经上,是大肠经的原穴,也就是肾中原气通过三焦到达手阳明经的输入口,...

  • 其次要掌握十二经络的十二原穴:太渊、大陵、神门、合谷、阳池、腕骨、太白、太冲、太溪、冲阳、丘墟、京骨。 再次就是要把十五络穴、俞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十六郗穴、下合穴、交会穴都分别列出一个表对照记忆。 最后就应该把自己弄出来的东西在自己身上或者最好在别人的身上进行实践。 先简单介绍这么多,当...

  • 这也就是说:没有龙脉脉气,就没有“真龙穴”;没有龙脉脉气和“真龙穴”,就谈不上砂水的大吉大凶;没有砂水的大吉大凶,就根本谈不上立向;没有立向,就根本无所谓“择日时”。通俗的说:如果没有“真龙真穴(能够利用上龙脉吉利能量的山川就是真龙有真穴,无法利用上龙脉中吉利能量的山川就...

  • 紫玄丹道修习者对缜密细致的火候掌握,靠的是在丹田培元功法中所证得的凝神入气穴的功夫。丹华的显现和气脉的周天流行是掌握火候的条件和基础,丹华也叫丹光、性光、金华,剑气等等诸多名称、凝神入气穴的观想丹球之光色和五行功的观想五色光气,都是为此服务的。丹球丹光一般是先大后小,其色光明而不刺目,四射...

  • 在太溪脉、太溪穴及肾经等相关关系的理论指导之下,张老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大胆选取肾经之原穴太溪为突破点,仅用太溪穴或佐以肾经结穴廉泉穴或少数气穴,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经过多年反复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究其原因,可能正如黄龙祥先生所言, 针灸临床大家往往倾毕生精力于少数几个或几十个穴位,对它们的...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