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

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正邪斗争,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活动失常的结果。因此,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作用,是由于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气血偏盛偏衰。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医药理论指异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制的理论依据。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临证谙熟药性,才能准确用药,正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卷第十二·养性》中指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上品·丹砂》中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此外,历代医药文献对中药的补泻、润燥、轻重、缓急、动静等方面也有论述,它们虽也属于药性理论的范畴,但相对较为次要,其含义有的相互交叉或包容,故在此不作具体介绍。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研究、运用中药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而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前人将药物的性状和性能相联系,并用药物的性状,即一般所说的形色、气味、质地、入药部位等解释药物作用的原理。随着认识的深入,前人也意识到两者的含义、认识方法截然不同,不能混淆。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不良反应)。中药的治疗作用又称为中药的功效,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充分而正确地利用中药的治疗作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即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这是临床用药的一条基本原则。2022-07-13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19 06:47:4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四气五味 (1)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指药性的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缓和的一类药。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

  • 二、中药性能的具体内容1. 四气五味:四气指寒、热、温、凉,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些特性反映了药物的基本性质和作用趋势。2. 归经与功效:归经描述了药物主要作用的脏腑经络。例如,归肺经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肺部疾病。功效则详细描述了药物的具体治疗作用,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3. 药物...

  • 中药的性能,指的是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药效特点,即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及其效果。这些性能包括了药物的治疗范围、作用强度、作用方向以及药物的副作用等。性能是决定中药是否适用于某一病症的关键因素。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性能是根据药物作用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的,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 中药的种类繁多,每种药物都具有特定的适应范围。例如,黄芪具有补气作用,大黄能够通便,连翘则用于治疗疮疡。这些药物的不同作用,是它们各自偏性所决定的,这些偏性即药物性能,亦即药理作用。疾病的属性可以分为寒症与热症,病势则有向上与向下,病位分为在表与在里,发病部位涉及不同脏腑与经络。病证...

  • 中药的性能包括寒、热、温、凉四种属性,称为四气,以及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称为五味。这些性能决定了中药的作用和适用范围。1. 性味的作用 - 四气:温热性药物能升提人体阳气,寒凉性药物能降低人体阳气。温热和寒凉都有共性,但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平性药物性质平和,偏热或偏寒不...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