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斋中医处方学——病因十四纲辨证湿辩证

四、湿

湿邪包括潮气和雾露之气,它的性质阴寒凝滞,能郁遏阳气,并阻碍人体气机的流畅。不但弥漫胸腔令人昏闷、呕恶,或浸润肌肉、经络、关节发生沉重、麻木、酸疼,还会停留内脏,生痰积水。

湿从外来者为外湿,从内生者为内湿,内湿和脾脏关系最为密切,凡湿邪内阻能使脾运不健,脾运不健亦能产生湿邪。同时,湿邪能和风、寒、暑邪结合成风湿、寒湿、暑湿等证;也能和不同性质的热邪相结合,成为缠绵难愈的湿热证。

治法,外湿宜汗,内湿轻者宜化,重者宜化兼渗利,既积成水并可攻逐。

(一)伤湿

【主证】
鼻塞、头胀如裹、胸闷、全身沉重倦怠、四肢关节烦疼或有低热、脉象浮濡、舌苔薄白或腻。

【辨】
伤湿亦属外感,与伤风感冒不同之点,在于发热不高或仅下午微热,头重觉胀,很少剧烈疼痛,缺少咳嗽等肺脏见证,多见肠胃方面的口黏、口淡、舌腻、食呆、胸膈痞满等证状。

【治法】
1.苦温辛散法。
2.疏风胜湿法。

【论】
治表湿当微汗,忌大发汗,否则湿不尽而阳气反伤,药取苦温辛散,方如神术散。湿恋经络,亦可用风药祛除,方如羌活胜湿汤。

【歌诀】
伤湿寒胀关节疼,苔腻微热闷沉重;
苦温辛散风胜湿,神术散表羌活胜。

【歌诀解释】
前两句,概括了伤湿的主证,证见鼻塞、头胀如裹、四肢关节烦疼、苔腻,或有低热、胸闷、全身沉重等。后一句,“神术”为神术散,“羌活”为羌活胜湿汤。

(二)停湿

【主证】
胸闷、脘痞、食欲不振、口内黏淡、恶心呕吐、嗳气、腹满、大便濡泻、小溲短少、足肿、肢体困倦、口不渴、渴亦不能多饮且喜热饮、脉象濡缓、舌苔白滑浮腻。

【辨】
过食生冷瓜果膏粱厚味,损伤脾阳,最易引起内湿,故多见肠胃功能迟钝及气机郁滞现象。临床证状以舌腻、口不作干、胸闷、泛恶、小便不利等最为多见,因为湿属阴邪,很少热证,倘见热证须留意是否湿热同病。

【治法】
1.芳香化湿法。
2.苦温燥湿法。
3.淡渗利湿法。

【论】
内湿轻者用芳香化之,方如不换金正气散;重者宜苦温燥之,如平胃散;燥之不去,可用渗利,使从小便排出,前人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如渗湿汤。

【歌诀】
停湿闷腻恶不利,不渴足肿泻嗳气;
芳化苦燥淡渗湿,不换平胃渗湿利。

【歌诀解释】
前两句,归纳了停湿的主证,证见胸脘痞闷、苔腻、恶心呕吐、小便不利、口不渴、足肿、大便濡泻、嗳气等。后一句,“不换”为不换金正气散,“平胃”为平胃散,“渗湿”为渗湿汤。

【兼证和治法】
1、风湿:见“风”纲。
2、寒湿:湿本阴邪,与寒邪极易结合,在经络为着痹疼痛;在内脏为胃脘痞痛,腹胀、泄泻等。治法不离温化,前者如除湿蠲痹饮,后者如生附除湿汤。
3、暑湿:伤暑夹湿,发于夏季,见“暑”纲。
4、湿热:湿邪和热邪合并发病,见“火”纲。
5、痰湿:积湿生痰,见“痰”纲。

(三)积水

【主证】
面目浮肿、身肿、四肢肿或腹部独大、气喘、心悸、两胁疼痛、小便不利、脉象浮迟或弦紧或沉细。

【辨】
肿与胀类似,肿属于水,胀则属气。肿多先起于头面,或先起于足胫,然后全身皆肿;胀则以腹腔为主。水肿按之如糟囊,下陷不起,气胀叩之[插图]然。水肿皮薄明亮,气胀皮色不变。

【治法】
1.发汗消肿法。
2.分消行水法。
3.利气逐水法。
4.温运逐化法。

【论】
上肿曰风,下肿曰水,故腰以上肿宜发汗,方如麻杏苡甘汤;腰以下肿宜利小便,如小分清饮。上下皆肿则发汗和利小便同用,《内经》称为开鬼门(指汗孔),洁净府(指膀胱),后人也叫上下分消。

腹内积水,实证当予逐化,方如舟车丸;阳虚者当温运,如真武汤。治腹水须健中,脾健则水自消;须宣上,肺畅则水自行;须补火,肾命旺则水自化。因为肺主气,肾命主火,脾主健运化湿,言气而三焦决渎在内,言肾命而膀胱气化亦包括在内了。

【歌诀】
积水面身肢腹肿,喘悸不利两胁痛;
发汗分消利气温,麻苡小分舟真用。

【歌诀解释】前两句,涵概了积水的主证,证见面目浮肿、身肿、四肢肿、腹部独大、气喘、心悸、小便不利、两胁疼痛等。后一句,“麻苡”为麻杏苡甘汤,“小分”为小分清饮,“舟为”舟车丸,“真”为真武汤。

总结:湿分为伤湿、停湿、积水。

湿从外来者为外湿,从内生者为内湿。内湿与脾脏关系最为密切,且湿性黏滞缠绵,又常与风、寒、暑等其他外邪相结成疾。大体而言,外湿宜汗,内湿轻者宜化,重者宜化兼渗利。

具体治法:
伤湿采用苦温辛散法、疏风胜湿法。
停湿采用芳香化湿法、苦温燥湿法。
积水采用发汗消肿法、分消行水法、利气逐水法、温运逐化法。

【方剂选要】
1、神术散:苍术、防风、甘草。
2、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川芎、藁本、防风、甘草、蔓荆子。
3、不换金正气散:藿香、半夏、厚朴、陈皮、苍术、甘草。
4、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5、渗湿汤:苍术、白术、茯苓、陈皮、泽泻、猪苓、甘草。
6、除湿蠲痹饮:苍术、白术、茯苓、羌活、泽泻、陈皮、甘草、姜汁、竹沥。
7、生附除湿汤:附子、苍术、白术、厚朴、木瓜。
8、麻杏苡甘汤:麻黄、杏仁、苡仁、甘草。
9、小分清饮:茯苓、泽泻、猪苓、苡仁、枳壳、厚朴。
10、舟车丸:甘遂、大戟、芫花、大黄、轻粉、黑丑、青皮、陈皮、木香、槟榔。
11、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

【药物分类】
1、化湿:藿香、砂仁、苡仁、佛手、陈皮。
2、燥湿:苍术、半夏、厚朴、草果。
3、利湿:茯苓、猪苓、泽泻、防己、通草、车前子、大腹皮、冬瓜皮。
4、泻水:甘遂、芫花、大戟、黑丑、商陆。
5、风药祛湿:羌活、独活、防风、白芷。

摘自:谦斋医学文稿/秦伯未著;孙其新,孙丽那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2-05-22
mcxzy 阅读 52 次 更新于 2024-11-10 12:57:3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伤寒与副伤寒长期发烧高烧不退是人们最头痛的事情常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中医对伤寒六经病总的治则为祛除外邪扶助正气.张仲景的方子主要针对伤寒病的并且效果好建议您到正规的中医院治疗及早治疗此病.这比西医疗效好很多.

  • 建议:你好,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持续的菌血症与毒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为主的增生,肿胀,坏死与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全身中毒性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建议你...

  • 你都把典籍搬出来了,怎么不顺便把治疗也看了啊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