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 湿热病以夏秋之交见,因斯时阴雨连绵,淫雨之后,日气煦照,暑热地湿,交相蒸并,湿浊弥漫空间,人生活于气交之中,感触吸受,每易致病若平素阳虚,脾胃运化失灵之人,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瓜果;或劳倦饥饿,脾胃受损,湿浊内停,则易感受邪气而致病。即薛生白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实则因“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所以湿浊内停,弥漫表里上下,阻滞气机,遏伤阳气为其特点。
湿为阴邪,属水之类,其性重浊黏腻,且湿与热合,湿热裹结,湿郁热炽,热蒸湿动,遂成弥漫表里,充斥于三焦。三焦为气机升降的道路,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饮食物的受纳、腐熟,精微的运化、代谢都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古方中医介绍正如《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说明三焦能运行原气,以达周身,促进脏腑的功能。同时它又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主持人体水液的代谢。《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难经·三十难》也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而《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说明三焦又同时主持着人体的气化功能。若湿热阻滞,则三焦不畅,气机不通,气化不行,水液代谢受到障碍,诸病遂生。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肿”。《沈氏尊生书·海藏》则进一步指出:“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中焦如沤,沤不利则留饮不散,久为中满……;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都说明三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湿热病,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于卫气之分,且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而热以湿为依附,湿不去则热不清,湿去则热不能独存。因此,如何有效地祛除湿邪,以使湿热分离,则是治疗湿热病的关键。
因湿与三焦气化功能关系密切,所以宣畅三焦,通阳化气祛湿,则是治疗湿热病的重要方法。湿属阴邪,得阳则化,气化则水行。所以柳宝诒说:“治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则湿从水化,庶几湿热无所凝结”。湿浊已化,清热则易。切忌湿未化而过早误投寒凉,因寒则涩而不流,湿因寒而凝涩,甚则冰伏,气机更闭塞不通,必须温则消而祛之。而湿热为病,湿中有热,若过用辛温,则伤阴助热,所以叶天士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因此,在治疗中必分清湿与热的多少,湿邪虽常可弥漫三焦,但究竟以上焦为主,还是中焦、下焦为主,也当分辨。另外,还须视热的轻重程度,用分消宣化之法,以宣展气机,使水道通畅,小便通利,则三焦弥漫之湿邪,可达膀胱从小便而去。弥漫之湿浊既去,则阳气得通,热可自透。根据热的多少,可加入清热之品,但湿热病应始终不忘祛湿。
(一)中、上焦湿热的辨证施治
上焦湿热:以上焦心肺为主,湿热上蒸,心肺受迫,胸中者气之海,故感胸满闷痛,肺受湿热所迫,故咳嗽、喘逆且肺部满堵,舌白,脉象浮按之濡。治疗上焦湿热必须以宣肺为主,肺气得宣则胸满闷堵皆愈。可用疏卫、芳香、宣化以开胸中之气机。药用佩兰、藿香、杏仁、炙枇杷叶、旋覆花、片姜黄等。
中焦湿热:以脾胃为病变中心,脾以升为主,胃以降为长,脾胃主运化,若湿热阻中,则脘腹胀满,纳呆、不欲饮食,溏薄不实,一身疲乏无力,舌腻厚苔黄滑,脉象沉濡力弱。用辛开苦降方法,药用半夏、厚朴、草豆蔻、马尾连、黄芩等。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病中,湿邪的多少及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4阶段,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1.湿阻 湿热之邪犯人,初起即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脾虚内湿之人,则邪多从湿化而归于太阴,以湿邪阻滞中焦为主。 (1)湿郁于上:初起为湿热邪气困阻肌表,营卫失和,周身困重酸楚,湿热闭阻清阳,清阳不升而头晕且沉。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因于湿,首如裹”之谓。其壅遏阳气,肺气不宣,升降失常而胸闷、咳嗽、喘息,其舌苔白滑润腻,脉濡滑而缓。
治宜轻扬宣郁化湿。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湿热之邪上受,肺必先伤。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治宜先化肺气。正如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宜豆卷、炒山栀、胡、杏仁、浙贝、芦根等。或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等方加减选用,轻扬宣肺化气以祛湿。肺宣湿开,热随湿去,所以湿热郁阻上焦,不用发汗,宜轻扬宣肺化湿,正是徐灵胎所谓:“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利膀胱,以为良法。”
(2)湿阻于中:脾胃受伤,气机升降之枢纽失灵,人体之气机升降,其权衡在于中气。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中焦和,即脾胃和,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所以中焦和,脾胃升降皆得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伏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 若脾运失健,则内湿停中,脾本主湿,以升为主。湿邪最易损伤脾阳,脾为湿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水湿内聚,气机不畅,可见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湿热阻中,热蒸湿浊,常可弥漫表里上下,兼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晕且胀,舌苔白腻而滑润多液,脉沉濡而软,或沉缓而迟。 2020-05-26
湿为阴邪,属水之类,其性重浊黏腻,且湿与热合,湿热裹结,湿郁热炽,热蒸湿动,遂成弥漫表里,充斥于三焦。三焦为气机升降的道路,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饮食物的受纳、腐熟,精微的运化、代谢都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古方中医介绍正如《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说明三焦能运行原气,以达周身,促进脏腑的功能。同时它又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主持人体水液的代谢。《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难经·三十难》也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而《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说明三焦又同时主持着人体的气化功能。若湿热阻滞,则三焦不畅,气机不通,气化不行,水液代谢受到障碍,诸病遂生。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肿”。《沈氏尊生书·海藏》则进一步指出:“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中焦如沤,沤不利则留饮不散,久为中满……;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都说明三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湿热病,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于卫气之分,且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而热以湿为依附,湿不去则热不清,湿去则热不能独存。因此,如何有效地祛除湿邪,以使湿热分离,则是治疗湿热病的关键。
因湿与三焦气化功能关系密切,所以宣畅三焦,通阳化气祛湿,则是治疗湿热病的重要方法。湿属阴邪,得阳则化,气化则水行。所以柳宝诒说:“治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则湿从水化,庶几湿热无所凝结”。湿浊已化,清热则易。切忌湿未化而过早误投寒凉,因寒则涩而不流,湿因寒而凝涩,甚则冰伏,气机更闭塞不通,必须温则消而祛之。而湿热为病,湿中有热,若过用辛温,则伤阴助热,所以叶天士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因此,在治疗中必分清湿与热的多少,湿邪虽常可弥漫三焦,但究竟以上焦为主,还是中焦、下焦为主,也当分辨。另外,还须视热的轻重程度,用分消宣化之法,以宣展气机,使水道通畅,小便通利,则三焦弥漫之湿邪,可达膀胱从小便而去。弥漫之湿浊既去,则阳气得通,热可自透。根据热的多少,可加入清热之品,但湿热病应始终不忘祛湿。
(一)中、上焦湿热的辨证施治
上焦湿热:以上焦心肺为主,湿热上蒸,心肺受迫,胸中者气之海,故感胸满闷痛,肺受湿热所迫,故咳嗽、喘逆且肺部满堵,舌白,脉象浮按之濡。治疗上焦湿热必须以宣肺为主,肺气得宣则胸满闷堵皆愈。可用疏卫、芳香、宣化以开胸中之气机。药用佩兰、藿香、杏仁、炙枇杷叶、旋覆花、片姜黄等。
中焦湿热:以脾胃为病变中心,脾以升为主,胃以降为长,脾胃主运化,若湿热阻中,则脘腹胀满,纳呆、不欲饮食,溏薄不实,一身疲乏无力,舌腻厚苔黄滑,脉象沉濡力弱。用辛开苦降方法,药用半夏、厚朴、草豆蔻、马尾连、黄芩等。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病中,湿邪的多少及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4阶段,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1.湿阻 湿热之邪犯人,初起即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脾虚内湿之人,则邪多从湿化而归于太阴,以湿邪阻滞中焦为主。 (1)湿郁于上:初起为湿热邪气困阻肌表,营卫失和,周身困重酸楚,湿热闭阻清阳,清阳不升而头晕且沉。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因于湿,首如裹”之谓。其壅遏阳气,肺气不宣,升降失常而胸闷、咳嗽、喘息,其舌苔白滑润腻,脉濡滑而缓。
治宜轻扬宣郁化湿。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湿热之邪上受,肺必先伤。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治宜先化肺气。正如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宜豆卷、炒山栀、胡、杏仁、浙贝、芦根等。或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等方加减选用,轻扬宣肺化气以祛湿。肺宣湿开,热随湿去,所以湿热郁阻上焦,不用发汗,宜轻扬宣肺化湿,正是徐灵胎所谓:“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利膀胱,以为良法。”
(2)湿阻于中:脾胃受伤,气机升降之枢纽失灵,人体之气机升降,其权衡在于中气。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中焦和,即脾胃和,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所以中焦和,脾胃升降皆得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伏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 若脾运失健,则内湿停中,脾本主湿,以升为主。湿邪最易损伤脾阳,脾为湿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水湿内聚,气机不畅,可见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湿热阻中,热蒸湿浊,常可弥漫表里上下,兼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晕且胀,舌苔白腻而滑润多液,脉沉濡而软,或沉缓而迟。 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