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1条)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卫气驱表抗邪,脉气鼓动。
*头项强痛: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卫气不能正常温煦体表。
△本条指出了太阳为病的基本脉症。太阳经为六经之首,主表而统营卫,有卫外抗御外邪侵袭的功能,故为一身之外藩。当外邪伤人,太阳首当其冲,卫行脉外,必先受邪,卫被邪扰,与邪搏争,阳浮而盛,肤表必热,脉搏必浮。卫阳因邪扰不能正常卫外则恶寒。足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外邪袭入太阳经络,经气不利,营阴滞涩,则头项强痛。
❤《灵枢·经脉》循行路线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体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六经头痛
太阳头痛:前额、巅顶、枕部,连及项背,或颈部连肩。
阳明头痛:前额、眉棱骨、面颊,或痛及齿龈,或颜面疼痛。
少阳头痛:侧头部。可及耳、目外眦。
太阴头痛:不定。全头痛or局部痛。
少阴头痛:不定。全头痛多见。
厥阴头痛:不定。巅顶、颜面痛多见,or全头痛。
❤《医学传心录》六经头痛歌诀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2.(12条)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仲景群方之冠)
*阳浮而阴弱:卫强营弱,卫阳病理性亢进,营阴相对性不足。
*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则见鼻鸣。
*干呕:胃为卫气之源,表气失和,影响于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
△太阳中风证的病理是阳浮而阴弱,在症状上表现为发热、汗出。病机是风邪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治疗应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
3.(34条) 热证·葛根芩连汤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表里同治,治协表热利证)
△误下导致部分表热被下引,内陷大肠,形成肠热下利。肠热上迫于肺,肺气不利而作喘。肠热外蒸于表,津液外泄而汗出。当汗反下,必致表证不解,阳气仍然趋表抗邪,故脉搏上促两寸。(只要下后脉促,就说明表证未解)所以此证是里热下利兼表热不罢,治疗应解表清里,燥湿止利。
协表热利葛根芩连汤
❤表证未解,又兼下利
协表寒利桂枝人参汤
4.(35条)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营阴瘀滞,故疼痛明显。(故开腠理)
*无汗:伤寒证的特点。寒邪收引、凝滞,腠理闭塞,汗孔不开,卫气不宣,故无汗。
*喘:表闭,肺气不宣。
△太阳伤寒证的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滞,营阴滞涩。治疗:开腠发汗,宣肺定喘。
5.(40条) 太阳伤寒兼证·小青龙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或然证:
水饮内停,气不化津则渴
水饮下趋于大肠则下利
水饮流动不拘水气上逆咽喉则噎
水停膀胱失于气化则小便不利少腹满
影响肺气的肃降则喘
△病机:表寒里饮。治疗:发汗解表,宣化水饮。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肺又为水之上源,中焦与肺宿有寒痰水饮,复感风寒,内外合邪,而致外寒内饮证。
6.(71条)蓄水证·五苓散证
[if !supportLists]1) [endif]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2)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汗不如法→伤津-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伤阳-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渴:不要急于滋阴,可能是阳气不通。伤了三焦、膀胱之阳,水液代谢失调。
△表里同治。
水气为病的临床特征:口渴与小便不利并见。
大汗伤津,胃燥生烦,影响睡眠,此为一时乏津。大汗伤阳就不这么简单了,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大汗耗伤三焦、膀胱的阳气,三焦乃水道,膀胱乃州都,二腑气化失职,水饮内停,水液难以上承于舌则消渴,难以下输膀胱则小便不利。
7.(102条)太阳病变证·脾虚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里虚不耐邪扰。治疗:建补中焦,补益气血。寓汗于补,表里兼顾。
8.(138条)太阳病变证·结胸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夏连蒌)
△热实结胸的轻证,部位局限在心下,不按不痛,远比不上大结胸的疼痛拒按,故治疗以清热涤痰开结为主。
9.(157条)太阳经变证·痞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皮散水饮,勿去。
*干噫食臭:饮食不消则作腐,胃气不降则上逆。
*雷鸣下利:升降失常,水走肠间,故见。
△痞硬兼水气不化。且水气较重。
治疗:和胃泻心消痞,宣散水气。
素体脾胃虚弱,汗后表虽解,胃气却呆滞,痞不运化,湿浊壅聚,形成痞硬。
10.(161条)痞证类似证·痰气痞(痰阻气逆)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只嗳气,无利,以气上逆为主。
△汗吐下后,表证已解,中气必伤,但并不是心下痞硬,故并非痞证。
治疗:和胃消痰降逆。
11.(177条)太阳病变证·阴阳两虚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里面的酒是清酒(冬酿夏成)
△治疗:益气养血,复阳通脉。
病机:素体心阴阳不足,感受寒邪,导致心阴阳俱虚。心阴血虚则无以所养,故脉行滞涩;心阳气虚则无力鼓动,故心阵阵悸动。
❤促结代:皆为脉搏节律不齐有间歇。
促: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结: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且间歇的时间较长。缓而一止,止有定数。2022-06-14
1. (1条)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卫气驱表抗邪,脉气鼓动。
*头项强痛: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卫气不能正常温煦体表。
△本条指出了太阳为病的基本脉症。太阳经为六经之首,主表而统营卫,有卫外抗御外邪侵袭的功能,故为一身之外藩。当外邪伤人,太阳首当其冲,卫行脉外,必先受邪,卫被邪扰,与邪搏争,阳浮而盛,肤表必热,脉搏必浮。卫阳因邪扰不能正常卫外则恶寒。足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外邪袭入太阳经络,经气不利,营阴滞涩,则头项强痛。
❤《灵枢·经脉》循行路线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体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六经头痛
太阳头痛:前额、巅顶、枕部,连及项背,或颈部连肩。
阳明头痛:前额、眉棱骨、面颊,或痛及齿龈,或颜面疼痛。
少阳头痛:侧头部。可及耳、目外眦。
太阴头痛:不定。全头痛or局部痛。
少阴头痛:不定。全头痛多见。
厥阴头痛:不定。巅顶、颜面痛多见,or全头痛。
❤《医学传心录》六经头痛歌诀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2.(12条)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仲景群方之冠)
*阳浮而阴弱:卫强营弱,卫阳病理性亢进,营阴相对性不足。
*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则见鼻鸣。
*干呕:胃为卫气之源,表气失和,影响于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
△太阳中风证的病理是阳浮而阴弱,在症状上表现为发热、汗出。病机是风邪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治疗应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
3.(34条) 热证·葛根芩连汤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表里同治,治协表热利证)
△误下导致部分表热被下引,内陷大肠,形成肠热下利。肠热上迫于肺,肺气不利而作喘。肠热外蒸于表,津液外泄而汗出。当汗反下,必致表证不解,阳气仍然趋表抗邪,故脉搏上促两寸。(只要下后脉促,就说明表证未解)所以此证是里热下利兼表热不罢,治疗应解表清里,燥湿止利。
协表热利葛根芩连汤
❤表证未解,又兼下利
协表寒利桂枝人参汤
4.(35条)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营阴瘀滞,故疼痛明显。(故开腠理)
*无汗:伤寒证的特点。寒邪收引、凝滞,腠理闭塞,汗孔不开,卫气不宣,故无汗。
*喘:表闭,肺气不宣。
△太阳伤寒证的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滞,营阴滞涩。治疗:开腠发汗,宣肺定喘。
5.(40条) 太阳伤寒兼证·小青龙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或然证:
水饮内停,气不化津则渴
水饮下趋于大肠则下利
水饮流动不拘水气上逆咽喉则噎
水停膀胱失于气化则小便不利少腹满
影响肺气的肃降则喘
△病机:表寒里饮。治疗:发汗解表,宣化水饮。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肺又为水之上源,中焦与肺宿有寒痰水饮,复感风寒,内外合邪,而致外寒内饮证。
6.(71条)蓄水证·五苓散证
[if !supportLists]1) [endif]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2)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汗不如法→伤津-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伤阳-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渴:不要急于滋阴,可能是阳气不通。伤了三焦、膀胱之阳,水液代谢失调。
△表里同治。
水气为病的临床特征:口渴与小便不利并见。
大汗伤津,胃燥生烦,影响睡眠,此为一时乏津。大汗伤阳就不这么简单了,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大汗耗伤三焦、膀胱的阳气,三焦乃水道,膀胱乃州都,二腑气化失职,水饮内停,水液难以上承于舌则消渴,难以下输膀胱则小便不利。
7.(102条)太阳病变证·脾虚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里虚不耐邪扰。治疗:建补中焦,补益气血。寓汗于补,表里兼顾。
8.(138条)太阳病变证·结胸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夏连蒌)
△热实结胸的轻证,部位局限在心下,不按不痛,远比不上大结胸的疼痛拒按,故治疗以清热涤痰开结为主。
9.(157条)太阳经变证·痞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皮散水饮,勿去。
*干噫食臭:饮食不消则作腐,胃气不降则上逆。
*雷鸣下利:升降失常,水走肠间,故见。
△痞硬兼水气不化。且水气较重。
治疗:和胃泻心消痞,宣散水气。
素体脾胃虚弱,汗后表虽解,胃气却呆滞,痞不运化,湿浊壅聚,形成痞硬。
10.(161条)痞证类似证·痰气痞(痰阻气逆)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只嗳气,无利,以气上逆为主。
△汗吐下后,表证已解,中气必伤,但并不是心下痞硬,故并非痞证。
治疗:和胃消痰降逆。
11.(177条)太阳病变证·阴阳两虚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里面的酒是清酒(冬酿夏成)
△治疗:益气养血,复阳通脉。
病机:素体心阴阳不足,感受寒邪,导致心阴阳俱虚。心阴血虚则无以所养,故脉行滞涩;心阳气虚则无力鼓动,故心阵阵悸动。
❤促结代:皆为脉搏节律不齐有间歇。
促: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结: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且间歇的时间较长。缓而一止,止有定数。2022-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