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六七

《伤寒论》第148条辨: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原文解释】外感病五六天后,头部出汗,微感畏寒,手足冷,脘腹部胀满,口中不想进食,大便坚硬,脉象沉紧而细,属阳微结症,必然既有表症又有里症。脉沉,主病在里,汗出是阳微结的表现。若是纯阴结症,病邪应完全入里,不应该再有表症,而此症是半在里半在表,表症仍然未解。脉虽然沉紧,却不是少阴病,因为阴症不应该有汗出,现有头部汗出,故可知不是少阴病。治疗可以用小柴胡汤。若服小柴胡汤后仍然不爽快的,可微通其大便,大便一通,即可痊愈。

“伤寒五六日”,病没有好,这就是要准备传经了,“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我们在学经方的时候,张仲景在写手足逆冷的时候,病情就比较严重。这里讲的“手足冷”是手指尖到用腕关节,脚趾头到脚髁这个地方。“四逆”就不一样了,是从手指头到手肘,脚趾头到膝盖。一般看到“四逆”这两个字,病情就很严重了。

这个条辨讲的是要传经了,传经的症状是头汗不出断的出来,这种头汗出,就是不动也在流汗,如果动在流汗,这是正常的。不动就流汗,这就是不正常。而这个病人就是不动头上也在出汗,还有一点恶寒怕冷,手脚也冷。

“心下满”就是胃的这个位置出现胀满。“脉沉细”代表病在里,这个人表证和里证都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也就是病人阳气没有办法发散,这个症状就是“必有表,复有里”,张种景给了一名称,叫阳微结。中医写阳微结在里面的时候,这只是写的一个症状,并不是说胃癌,肠癌,中医不是这样写。但是,现在有一种医学,病名很可怕的,听到病名就吓得半死,什么都没做,人就瘫软在病床上了。

头汗,手足冷,心下满,这是表证,口不欲食,大便硬,这是里证。脉沉细是病在里,头汗出是病在表。如果是“纯阴结”,刚刚是阳结,现在是阴结,如果是“纯阴结”结到了,不得复有外证。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是“阴结”还是“阳结”?“阴结”的时候完全看不到阳证,看不到热证。

这个条辨是半表半里,因为还有阳明的症状,从这里开始,张仲景慢慢地开始导入少阴篇。我们只要知道,病在阴的时候,三阴,太阴,少阳和厥阴,阴证的时候看不到阳证,这个时候不得有汗,还是可以给小柴胡汤。如果小柴胡汤用了,还没有好的话,因为病人是大便硬,这时候只要大便一出来,病就解了。象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加一点大柴胡汤。

这个条辨的意思,主要就是告诉我们,脉沉细,我们在学习阴篇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脉沉细,就可以判断是阴证了,没有阳证了。这里就告诉我们,即使是脉沉细,不一定是都是阴证,有一种是脉沉细,表里证都有的时候,还是可以摸到沉细的脉,千万不要说沉细的脉就是全阴证。

所以,中医的望,闻,问,切,切脉是留在最后的,最好的是望,闻,问。我们看阴症的时候,望就能看到,你看到那个人坐在那里不讲话,静静的,就是阴,那个跑来跑去,动来动去就是阳。那么,如果是阴阳并结的时候,是病情很重,很危险的症状。如果是很表现,表在外面的阳和阴,那是半表半里的症状。

这里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摸到脉沉细,就判断是纯阴证了,就开处方了。有的中医想表现一下自己很厉害,不闻不问,摸摸脉,就说是少阴证,就开处方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就开出去了,其实这里不是,还有阳微结。这样是不对的。2022-07-14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4-11-16 08:35:0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主要讲述了伤寒论第十六条辨的内容。 伤寒论第十六条辨: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温针:针灸的一种方法,用针针于一定穴内,以艾裹针体而蒸烧之,以冀发汗。坏病:因治疗错误致病情发生恶化,症候变乱,而不能称其名...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五三)主要讲述了伤寒论第43条辨的内容。 伤寒论第43条辨: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原文解释:太阳表症,误用攻下法,表症未除,而又出现轻度气喘的,这是表邪郁闭、内迫于肺的缘故,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治。平常太阳证的时候,一定是...

  • 《伤寒论》第30条辨原文:“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