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四七

伤寒论第133条辨: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原文解释】结胸症的临床症候都已具备,而烦躁不宁的,也属于死候。

医院里面的安眠病房,实际上就是烦躁病房,每个病人都很烦躁,手脚都不停地乱动,在病房里走来走去。如果病人是结胸,人又烦躁,人一烦躁,就代表阳要绝了,当阳要离开身体的时候,就会有烦躁的现象,这也是很危险的。所以,结胸症状是很危险的症状。

一般肺脓疡的时候,我们都会用到大陷胸丸,平常的时候,里药,不要做成丸剂,准备好这个药,如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白蜜,要用的时候再去熬,我们前面说过,杏仁一烧过就是黑的,一磨就变成了杏仁霜,杏仁油脂很多,与芒硝一起做成象弹珠那么大一个。

烦躁者,就是胸阳脱了,阳离开身体的时候,阴阳相隔,阳在头上面,阴一直在下面,烦躁到不但晚上睡不着,到后来死前一个星期,眼睛都闭不起来,还在喘,这都是末期了。

结胸证,烦躁者死,怎么处理?除了攻坚以外,结胸证有烦躁,我们有茯苓四逆汤,茯苓可以针对烦躁。茯苓四逆汤由茯苓、人参、生附子、炙甘草,干姜组成。方中用四逆汤以扶足少阴之阳,用人参、茯苓以扶手少阴之阴,阴阳双补,则水火既济,阴阳相交,而病可愈。茯苓四逆汤,治疗由于汗、下误施,而使阴阳俱虚,水火阴阳不能互相交济,以致阳不得阴则烦,阴不得阳则躁。

烦躁不分昼夜,茯苓四逆汤与阳虚阴盛的干姜附子汤证有区别,也不同于阴虚阳亢的烦躁证。治疗用茯苓四逆汤,扶阳兼以救阴,凡阳虚而阴液不继者,多取此法。  

结胸证治如何分辩,凡心腹胀满硬痛,而手不可近者,这就是结胸,如果是满不痛者,此为痞满,这就不是结胸。2022-07-19
mcxzy 阅读 23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5:42: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津液丧失很严重到我们身上最后一层就是厥阴、肝脏了。7.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所有的阳病,腑病,恢复的时候都是在中午,阴病,脏病恢复的时候都是在半夜。半夜起来找东西吃,脏病好了。8. 伤寒论治病时不用补药,补阴,轻补甘草,中补甘草大枣白芍,大补人参。补阳,没病的时候就吃补...

  • 伤寒论第109条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原文解释】伤寒病者出现发热症状,同时感到厌烦并恶寒,极其口渴想要饮水,腹部会出现胀满感。如果患者能够自动汗出,且小便通利,那么寒热、口渴、腹胀等症状将会缓解。这是由...

  • 伤寒论第67条辨: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原文解释:伤寒病人,或经过涌吐或经过攻下的治疗以后,感觉胃脘部气逆闷满,并且气上冲胸膈,起立时就头晕目眩,脉象沉紧,此时再用汗法以发其汗,就会影响及于...

  • 伤寒论第67条辨: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原文解塌滑释:伤寒病人,在经过涌吐或攻下治疗之后,可能会出现胃脘部气逆胀满,气上冲胸,站立时头晕目眩,脉象沉紧。若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汗法以发其汗,则可能影...

  • 伤寒论第99条辩: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皮毛闭塞,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原文解释:病程至四五日,患者身体发热,伴有恶风,皮肤僵硬,颈项部紧张,胁下感到胀满,手足温度偏高并出现口渴症状,这些表现符合三阳合病的特点,适宜使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身热、恶风、颈项强是太阳...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