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一

伤寒论第36条辨,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ー、逆太阳证的时候,寒水在背后是冰的,如果渗入肠间,引起下利,处方就是葛芩连汤。

二、水气侵入心下,就是胃,在胃的外面的淋巴上,病人会呕逆,处方葛根加半夏汤。

三、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处方麻黄汤。太阳有病,代表有表证,有寒束在身上。阳明有病,就是热发散不出来,集中在胸,往上冲,冲到肺上,而肺又被束到,所以喘而胸满者,不可攻下, 绝对不可以攻里。

如果麻黄汤证表寒很厉害、怕冷,病人陈述很冷、全身骨节酸痛、没有汗,如果攻下就会结胸,要确定病人没表证,才可以攻里。如果感冒、有汗,往桂枝汤、葛根汤去想。如果感冒、无汗,就要想到麻黄汤,怕冷、关节酸痛,就是麻黄汤了。 因为,麻黄汤很强,所以,特别要注意病人可不可以开麻黄汤。

伤寒论37条辨: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病,一段时间过了以后,脉浮细而嗜卧者,浮代表病还有一点点,但脉已经细下来了,就是没有那么强了,一般病人病情刚恢复的时候,会想睡一下,所以外症已解。

如果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胸满胁痛为少阳病主证之一,此为太阳转入少阳之候,所以,用少阳主方小柴胡汤来治。

如果脉还在表面,而且有胸满的现象,因为肺要舒张,可是还是被寒束到,所以再给麻黄汤。

麻黄汤的方在麻黄,所以,麻黄的量要大于桂枝的量,黄金比例是三二一加杏,麻黄三,桂枝二,炙甘草一,杏仁一把。麻黄汤又叫“还魂汤”。它的目的就是把阳升起来,我们在前面第十二节里桂枝二越婢一汤中就用到了麻黄和石膏,这都是利用麻黄把阳气升起来。

伤寒论的经方就是这样,当阴虚的时候,是把阳升起来,让阴自己回头。中医的观念就是能看到的东西就是阴,看不到的东西就是阳,我们人身体就是阴,力量就是阳,脏腑,血液就是阴,运行于我们身体里的营气、卫气、宗气和元气就是阳。

只要把阳提升进来,阴自然就回头了,在这里的阴指的就是汗液和血液。中医的观念是,当病人很虚弱的时候,我们用阳药恢复病人的胃气,病人自己会从食物中摄取营养,然后自己痊愈,这才是真正恢复健康。2022-07-13
mcxzy 阅读 24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7:32:2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伤寒论第99条辩: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皮毛闭塞,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原文解释:病程至四五日,患者身体发热,伴有恶风,皮肤僵硬,颈项部紧张,胁下感到胀满,手足温度偏高并出现口渴症状,这些表现符合三阳合病的特点,适宜使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身热、恶风、颈项强是太阳...

  • 伤寒论第118条辨: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牡蛎一两 、龙骨二两、 茯苓四两 、右五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原文解释】误用火攻而又行攻下,因火攻发汗致损伤心阳,出现烦躁不安的,用...

  • 伤寒论第91条辨: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原文解释:患伤寒的病人,若医生误用泻下法,使得病人断续下利不止,且不断地泻下不消化的食物,身体疼痛,此时即使表邪未除,也应先祛里邪;里邪...

  • 伤寒论第 99 条辩: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原文解释:外感病,四五天过后,身体发热,怕风,颈项拘急不舒,胁下胀满,手足温暖而又口渴的,属三阳合病之症,用小柴胡汤主治。身热,恶风,颈项强,这三样是太阳证,胁下满是少阳证,手足温而渴者...

  • 伤寒论第109条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原文解释】伤寒病者出现发热症状,同时感到厌烦并恶寒,极其口渴想要饮水,腹部会出现胀满感。如果患者能够自动汗出,且小便通利,那么寒热、口渴、腹胀等症状将会缓解。这是...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