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一五

伤寒论第100条辩: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原文解释:伤寒症,脉浮候滞涩,沉候弦劲,按理当有腹中拘急疼痛的症状,治疗应先用小建中汤;腹痛没有好的,用小柴胡汤主治。

伤寒的时候,病人的脉应该是弦紧,结果病人的脉,阳脉涩,阴脉弦,阳脉是寸口的脉、讲的是表,涩代表虚,所以表是虚的。寸、关、尺又叫做上焦、中焦、下焦。寸又可以叫做表,尺又可以叫做里。阳脉就是寸脉比较浮的时候,就知道病在表;当寸脉比较沉下去的时候,就知道是表虚掉了。

阴脉是指尺的脉,讲的是里,阴脉比较弦的时候,第一、表示里有水;第二、表示病人有痛的感觉。这痛一定是水,最主要是寒,弦的脉,摸的时候感觉很细,像吉他弦,按下去的时候跳的很强,代表里寒了。

里寒代表腹部寒痛,“法当腹中急痛”,应该是腹中急痛,绷得很紧,就象抽筋那样,先与小建中汤。 如果不摸脉,如何知道里寒?像小孩鼻子的山根,就是鼻子的尾巴。山根如果是青色的,代表里寒,里不但寒而且痛。

十个小孩有九个山根是青的,小孩体格很差的话,蚊虫咬到皮肤就肿一块,。没病的小孩,还不喜欢吃东西的话,根据经方,桂枝汤是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桂枝用三钱的话,白芍用六钱,白芍是桂枝的两倍,因为会腹痛。所以小建中汤和桂枝汤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小建中汤重用白芍。

这人本来脾脏的功能就比较差,桂枝汤本来就是健脾阳,张仲景加饴糖在里面,饴糖就是麦芽糖。加饴糖在里面,小孩就会喜欢吃,脾脏本来就主湿主热, 饴糖很黏稠,药一下去,脾阳马上就壮起来,就是靠桂枝汤。

饴糖的功能一是甜,让小孩爱吃外,一是脾的津液不足的时候,靠饴糖在里面把津液补回来;小建中汤一下去的时候,胃口大开,肚子痛就没了。小孩就开始肯吃东西,开始喜欢吃谷类的食物,所以常常小孩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就给他小建中汤。

这个条辨,换个角度讲,当看到病人有伤寒中风表证的时候,可是这人里虚掉了,最轻剂,刚开始用的就小建中汤;吃了小建中汤好了,变成纯表证的时候,再去看证,开桂枝汤或葛根汤。

在经方里面,只有两个专门治疗里虚的方;人如果得到感冒表证的时候,要是里实,才能发表,如果发现病人是里虚,第一个就是小建中汤,第二就是炙甘草汤;一般的人小建中汤就好了,炙甘草汤是注重在“脉结代”的病人。

吃完小建中汤再看病人有没有表证,如果没有就算了,有的话再对证开药,所以先与小建中汤,先把里虚补足,再给他小柴胡汤。如果小柴胡汤吃完,肚子还痛,这就不是里虚,是小肠下方静脉血流不顺畅,就把小柴胡汤里面的黄芩拿掉,改成白芍。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芍药六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呕家不可用建中汤,因为太甜了,桂枝汤里面加炙甘草已经够甜了,再加饴糖更甜国。平常喜呕的人、抽烟的人、喝酒的人,小建中汤喝下去,他不收的,因为肠胃太虚寒了。2022-07-21
mcxzy 阅读 22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0:30:0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伤寒论第137条辨: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原文解释】太阳表症,反复发汗而又行攻下,出现五六天不解大便,舌上干燥,口渴,午后微有潮热,从剑突下一直到少腹部...

  • 【伤寒论第141条辨】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三物小白散)【原文解释】寒实结胸,有结胸主症,无热症症候表现的,治疗可用三物白散。如果遇到寒实结胸,实代表有物,有东西在里面,实分成寒热,热的症状很简单,病人会渴会烦燥,脉会数,舌苔会很黄;如果是寒也是...

  • “伤寒”两字来源于《难经》第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温病,有热病,有湿热。”这五种病全部来自伤寒。冬天主收藏,这是冬天的性,气候是冷的,这是正气,即正常的气候,若是得到寒症,是正气时得到的病,是伤寒。非正气时,如冬行春令,气候和节气不合,出现的病症男女老少都是...

  • 《伤寒论》第151条辨: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原文解释】脉象浮而且紧,主太阳表症,误用了下法以后,浮紧变为沉紧,遂成痞症。按之柔软,因为仅是气分的痞结。脉浮而紧,这是伤寒,结果被攻下了,病反入了里,按他的时候,感觉是软软的,结胸的...

  • 伤寒论第105条辨: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原文解释】病人得了太阳伤寒十三天,超过了病解的一般日程,见到谵语,也...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