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方温经汤,补气血、化瘀血,怎样暖下焦?需用两味清降药

天下“妇人第一方”温经汤,在桂枝汤的基础上,通过拓展,加强了补气、补血、和血、行血、暖血、活血化瘀的功能,都调理的好了。
但是,现在要重点解决生殖区域的血液微循环的障碍,让这个功能,暖血、行血、补血、活化瘀血的功能都给他潜到我的生殖区域和子宫这个区域,重点解决血寒积结胞门的问题,怎么办呢?
我们就用麦门冬、半夏。
麦门冬降肺气,甘凉的,水润润的,入肺,所以降肺气最好的代表方、代表药就是麦门冬,当然你说杏仁也能降肺气,白色的入肺,百合降肺气,五味子降肺气等等,我们选一个代表麦门冬,所以麦门冬也经常配五味子。后世医家经常喜欢用麦门冬来滋阴润肺,燥咳的时候,没痰,里头有顽痰另当别论。无痰,咽喉不利,嗓子有点干呛干呛的,鼻子干呛干呛的,我们记着要想到这个麦门冬,他是根,长在地下土里头的,你把它拔出来,下边润润的,直接生吃,甜甜的,挺好吃的,润肺的,凉降的。
但是麦门冬用少了不行,你看这给了多少?一升,相当于现在200毫升,120克,大概有100克左右吧,这么大量,降肺气,需要使劲的给它沉降,量小了降不下去,所以在这提示我们要降肺气的话得用大量的麦门冬。
并且,这儿有一个底方叫麦门冬汤,就是麦门冬、半夏、人参叫麦门冬汤,治咽喉不利,你喉咙里头有东西,咽喉不利都可以用麦门冬汤,那么这里头包含了细节,就是麦门冬配半夏的思路。麦门冬降肺气,降肺气的目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肺这个地方,是我们三焦里头很大的一个储存痰的器官,叫肺为储痰之器,痰储存在肺浆膜腔的空隙当中,在肺里头。
麦门冬降肺气,就是把痰浊这个肺里头的痰水降下去,降到哪里去?肺与大肠相表里,说是大肠,实际上是胃肠道这个地方,顺着哪儿降呢?顺着我们的三焦膜系统,三焦膜系统是一张膜,连着的,不管大膜还是小膜,微观到每一个细胞膜,它不是独立的,它是经过折叠、折叠、折叠,无限制的折叠,把每个细胞都包住了,把所有的脏器也包住了,但是它是连绵不断的一张膜,我们的水道就在这个膜上,按照非常复杂的经络的那种描述,以虚拟矢量线的规律在流通运行。
这里头有水、有痰,就是稀蛋白,黏了就是痰了,降肺气降到哪啊?怎么降?出口在哪儿啊?
胃肠道。
所以,我们要引邪外出,给邪以出路,因势利导,用什么呢?用半夏。半夏这味药是辛温、燥,刺激特别大。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对黏膜的刺激特别大。半夏一吃进去,你要是没有保护措施,很容易把黏膜烧坏。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都是用生半夏,我们国家药典不让用生半夏,说生半夏有毒,毒性很大,其实不是大,而是生半夏对我们身体里粘膜的刺激非常大。例如你要是用不好了,量大了,不会配比了,对舌粘膜、口腔粘膜、声带、食管的刺激非常迅猛。你刚吃下去这个药,还没流到胃里头呢,就把口腔粘膜给你烧坏了,烧的你舌头上都烂了,喉咙就哑了,说不出话来了。刺激非常快,非常迅猛,刺激还非常大。
在温经汤里,半夏给了多少量啊,半升!大概也是60克左右生半夏,这么大的量啊,使劲刺激胃肠道,他要干嘛?刺激胃肠道黏膜分泌。
利用半夏化痰降浊的这个功能,用大量的半夏给他开去邪之门,从胃肠道里头让邪走出去,所以有化痰去浊降肺的作用。
如果咽喉不利,我们刺激哪儿去呢?半夏的作用靶点是胃和小肠,主要是胃,刺激特别快,吃进去的药都进了胃以后,他在胃里头待一会儿,胃这有两个门,一个是贲门,一个是幽门,胃下边有一个袋子,一个兜,他在兜里待着呢,吃进去的食物,药也好,水也好,都在那待会儿,然后从下边儿的那个幽门里头再出去。所以它在胃当中呆的时候,对胃黏膜的刺激特别大,马上就要把胃粘膜上那个痰浊脏东西给你刺激的脱落了,收出来,另外一部分,当然胃也好,进入小肠也好,也能有一部分进入小肠,它也会升清,小分子的半夏升清,升到哪去啊?升到三焦里头去化痰去了,化顽痰去了,化开的痰又顺着膜系统又流下来了。
我们的胃肠道这个地方一被刺激,胃肠黏膜上的痰和浊就人云脱落,脱落的地方,痰浊浓度就低了,全身高浓度的痰浊就会顺着这一张完整的膜,不管他怎么流动,不管他沿什么规律,他都会进入我们的胃肠道,给邪以出路。
通过这样的流程,这就是降胃气,化痰浊,它的本质是刺激胃肠粘膜的分泌和脱落,让胃肠道的痰浊的浓度变稀,全身上的痰,不管哪儿的痰,它会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地方扩散,这就是爱因斯坦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老祖宗早就知道这个规律,就按这么用的。所以麦门冬降肺气,降的劲儿不够,降到哪儿去啊?用半夏降胃气,化痰浊,让水流代谢很畅通,痰浊一行走,肺气、胃气、大肠之气统统一降,我们全身的能量跟血液循环的那个能量波就会往下潜。潜到哪儿去啊?潜到了我们的生殖区域、下焦,就把能量的循环,不管是水液代谢的循环,还是血液循环带水液循环,翻江倒海,把这个地方给它闹腾起来了。
淤血化开了,血也暖起来了,血也行起来了,麦门冬、半夏一通行,肺气一降,胃气一降,腹气一通,就让痰浊流起来,稀蛋白也流起来了,尤其是下焦,这就叫金生丽水。血一行,水一通,血管也通起来了,三焦也通起来了。子宫里头子宫膜上长有子宫肌瘤,就是痰水、血水这互结,也就慢慢化开了,卵巢,多囊卵巢,妇科的很多,盆腔囊肿了,都有可能迎刃而解。
然后下焦的生殖区域血也行起来了,子宫也暖和了,剩下的你说痛经了,什么月经不调了,来的早了,来的晚了,该来不来了,或者来起来没完没了了,这都是小毛病。
那么,大毛病是什么呢?你看我们有川穹,川穹能够解决头顶上的、头上的问题,有吴茱萸解决中间我们水的寒水,全身的陈寒,尤其他这个原理也是吴茱萸配半夏,好多组合,12味药,组合很大了。吴茱萸去陈寒的,半夏去陈痰的,降胃气、去痰浊的。有的时候这个痰浊又寒,陈年累月的堵在某一个地方,堵在哪儿啊?堵在胃,它的出口,我们垃圾的排放的出口都得通过胃和肠道,还得通过这儿刺激,全身的三焦膜系统,通过这儿给它引邪以出口。半夏是化痰的,吴茱萸是温的,一温一化,成年累月的陈寒,或者就相当于陈年累月的寒痰,黏糊糊的都糊在我们的胃膜上,那可不是吃什么东西就吐嘛。
所以,温经汤这个方子配合的从头到脚,从上焦到下焦都照顾到了,血分的、气分的,中焦的,化痰去浊的,降肺气的,面面俱到,你说治什么病?所以叫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用麦门冬嘛,血行起来了,水就通起来了,水通起来了,气还不通嘛,三焦里头的气都通了。
麦门冬,降肺气,让肺痛快了,胃气上逆,不能吃饭,不消化还肚胀,我用半夏,再不行了,我还肚子胀的不行,怎么办呢?加厚朴,行滞除胀,都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再拓展。
没用的去掉,我气不虚,人参不用了,或者少用点,我血不太虚,阿胶用它干嘛,不用了?要说温经,没有吴茱萸不叫温经。如果下焦冷的不行,芍药的量增加再加川椒。这个人还精神狂躁的,有可能是瘀血化热以后扰乱心神的那种狂躁症,我们可以合上去瘀血汤,甚至那个叫狂躁抵挡汤。我们还没讲到。
前面这一段我们讲的基本上就是基础。对一些初学者来说够用了。在桂林古本伤寒论里头,没有麦门冬和半夏,也就是只围绕着桂枝汤血的方向上拓展,这就叫温经汤。紧紧围绕着血液循环的方向来进行拓展,这是桂林古本的温经汤,在宋本里头加上了麦门冬和半夏,也照顾到了降肺气,金生丽水,然后能够让整个的能量下潜,同时通行三焦,同时让肺气往下降,这样的变化,范围更宽了,所以,应该以宋版《伤寒论》为准。宋版的比桂林古本的要毛病多,里头的条文乱,但是相对准。所以我们学习伤寒论的时候,这两个本可以互相参考。桂林古本补充了宋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一些不足。桂林古本就没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分,叫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是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二为一了,弥补了很多一些条文上的不足。
有专家说桂林古本非常好,并且桂林古本的伤寒论就在我们南阳的医圣祠里头供奉着的,应该说是伤寒论的第12个版本,但是仔细的揣度和研究,觉得桂林古本里头的东西浮浅,觉得有的东西是有点牵强,硬往上拽的,但是也是高人。可能是后世的子孙们、徒弟们,弄的境界比仲景原来的境界低一些,我们可以互参。临床上,用桂林古本的也都非常好。例如我们天下争论不休的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还是桂枝去芍加白术茯苓,在这就不探讨了,在桂林古本里都给解决了,其实没有必要。我们前面也讲了,上边有水,头上有水,用桂枝加白术茯苓,苓桂术甘汤或者是五苓散之类的。脚上有水,腿上有水,肚子有水,腰以下水肿,去桂枝用芍药白术茯苓。冷的时候,加附子,这没有必要争论。
以上把温经汤的方解了一下,还是这个思想,就把能量让它往下潜,引阳气则愈,哪有问题就把阳气引到哪儿,阳气也是一个全身的能量,也叫津液,不仅仅是血液,还有元气,都会引到下焦。所以你看,不管男人的问题还是女人的问题,分别给出来了这样的变化。女人更注重于血,就围绕着血做了很多的文章。男人更注重于精。但是你要有血的问题呢,你照样也可以用。有些白面书生,也有淤血,也有冷,你该用温经汤也用温经汤,都有用。但是女人更偏重一点。
我们还没有讲为什么它是天下女人第一方,天下女人美容第一方,天下女人不孕不育第一方。
温经汤,再加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你不想漂亮都不行。用好温经汤调好经,可以让女人年轻10岁,根本就不是梦!
2022-08-12
mcxzy 阅读 38 次 更新于 2024-11-16 22:25: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