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可发汗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   原文   作者:张仲景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 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
  译文   在春夏季节,适宜发汗,这是汗法使用的一般原则。
  大凡发汗,最好须让病人手足及全身都有汗,并当微微汗出,维持2个小时左右。不能让病人像流水一样大汗淋漓。如果服药后病不解除的,应当再发汗。如果汗出太多,势必伤阳,阳虚病人虽有表邪,也不能再发汗。
  大凡服汤药发汗,汗出病愈就应停止服药,不需要服完一剂药。
  凡是论中说可以发汗的,如果没有汤剂的,丸散剂也可以使用。无论汤剂或丸散剂,总以汗出病解为目的,但是丸散剂不如汤剂随证加减效果好。
  症见脉浮大,询问病人,回答说只有大便硬结。如果使用泻下法,就是严重的治疗错误。这是因为脉浮主表,大便硬为实,证属表里同病,应当用发汗解表,汗出邪散则里自和。
  脉象浮而紧,脉浮为外感风邪,脉紧为外感寒邪,感受风邪则损伤卫气,感受寒邪则损伤营阴。风寒之邪同时感受,则营卫都发生病变,所以有骨节疼痛、身痛等证,可用发汗解表法治疗,宜用麻黄汤。
2023-01-11
mcxzy 阅读 23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1:15: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 原文 作者:张仲景 大法,春夏宜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 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

  •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躁扰者,必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为欲解也。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

  • 贪水者,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固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主之。 译文 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

  • 辨痉湿暍脉证 原文 作者:张仲景 伤寒所致太阳,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

  • 伤寒论原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