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医学理论:十二经脉的循行-足阳明胃经

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

  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胫部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端。

  足背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胃,络脾,并与心和小肠有直接联系。2023-02-04
mcxzy 阅读 39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1:57:3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

  •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人体内存在十二经脉,这十二条经脉构成了人体气血运行的基础网络。《素问·阴阳别论》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黄帝询问四经十二从的具体含义,岐伯解释说,四经对应四季,十二从则对应十二个月,而十二个月又与十二脉相匹配。王冰对十二脉进行了注解,指出十二脉指的是手的三阴经和...

  • ”十二经脉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有规律可循。头部,手足阳明经分布在额面部,太阳经在头顶和枕部,手太阳经在脸颊,手足少阳经位于耳颞部。躯干部分,足三阴与阳明经位于前胸和腹部,手三阳与太阳经在背部和肩部,手三阴与少阳、厥阴经在腋下、胁部和侧腹部。四肢分布上,阴经在内侧,阳经在外侧,如手...

  • 十二经络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

  • 经络中的十二经别,可理解为正经的分支,其独特的运行规律可用“离、合、出、入”四个环节概括。每一对表里经别组成一个“合”,总共形成六个“六合”。首先,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构成第一合:足太阳经别从膝部起,一支深入肛门,归属膀胱,另一支沿脊柱至心脏,最后汇入本经。足少阴经别则与足太阳...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