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十二经脉循行部位——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自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复出于外,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膂lu),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经过臀部,沿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

  分支:从后项分出向下,经肩胛内侧,自附分穴挟脊(距背中线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再下行经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2023-02-09
mcxzy 阅读 31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2:01:1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分支:自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复出于外,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

  • 循行于腹部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阳、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十二经脉循行于胸、背、头面、四肢,左右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共计二十四条。每条阴经与另一条表里的阳经在体内与脏腑相互属络,在四肢则行于内侧和外侧相对应的部位。

  • 一、经别 经别是十二经脉中,从四肢向躯干内部深入,再上行至头部的分支。这些分支与表里经脉相合,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经别的特点是循行路径上的“离、合、出、入”,即从所属经脉分出(离),进入胸腹腔(入),在头颈部出来(出),与表里经脉相合(合)。1. 足太阳~足少阴(一合)- 足...

  • 子时(23点至1点)-肝胆经旺。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基础理论觉得;“肝闲暇气,泄于明胆,聚而修炼成仙。”足厥阴肝经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丑时不睡晚,脸部不起斑;中医基础理论觉得:“肝藏血。”“人卧则血归入肝。”身体12条经络按摩有哪些好处呢 活血止痛 能够运用推拿按摩能够让血气...

  •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肺经开绐,依次是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而胳于肝经,再由肝经上注肺经,如此往复循环。十二经脉的含义 在十二经络中,有一个表里的概念,这对后世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元御对此也有明论,即手阳明与手...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