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土,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推名利是务,崇怖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资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失!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味味,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来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2014-11-01
伤寒论序是什么?要标准的。
1 个回答医识问答网专题活动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土,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推名利是务,崇怖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
《伤寒论序》是《伤寒论》的原序,作者是汉朝张仲景。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写到: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自古中医就被作为一个小道对待,不是正统的职业,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的心中。学医的不是落第举子,就是家传绝技,或者为疾病困扰,从来就不是世人的...
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慨,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九泉》《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辨别脉象和辨...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
论伤寒者必辨表里虚实寒热之异,察气血阴阳盛衰之因。夫伤寒传染之病,热病之类也;经曰:形寒饮冷伤肺,盖伤于表者多热病,伤于里者多寒病。是以圣人设此伤寒六经之法以诊诸病焉。故有太阳中风桂枝之剂,麻黄诸汤汗下之殊;阳明少阳之辨,调胃承气等方加减之理;太阴少阴厥阴之异证,附子诸...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 说白伤寒论第二讲 伤寒论是本能方法系统 郭生白 15次阅读
- 在中医学中,如果现在只能让你选四本书,你会选哪几本?为什么? 25次阅读
- 内经与经方是两个不同体系 41次阅读
- 妇科支原体感染的中医中药处方 9次阅读
- 中药饭前服用效果好还是饭后服用效果好呢? 24次阅读
- 中医可以治疗癌症吗?什么样的癌症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有所改善? 21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