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阳明病篇

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180条)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包括胃、肠。

*胃家实:胃肠有形之邪燥结的阳明实证,不应包括无形热邪亢盛的白虎汤证。

△阳明的生理特征是盛阳、燥化、传导,胃家实与之相应,是热、燥、实,充分概括了阳明为病的病及特征。

2.(236条)阳明病变证·湿热发黄证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前后分消)

*热越:热邪发泄于外

△成因:阳明之热与太阴之湿相合,湿热互结,壅结于中焦。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3.(219条) 阳明病热证·白虎汤证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黏腻不清。

口为胃之外窍,胃热炽盛,浊热上攻,故口不仁。

*面垢:足阳明经分布于面,热灼之气熏蒸所致。

△病机:热聚阳明,充斥于表里内外,热盛津伤。

主症:身热、脉洪大/浮滑、汗出、烦渴、口燥咽干

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4.(208条)承气汤的辨证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泄下。 (思外揣内)

5.(168条)阳明病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 人参 汤主之。

△脉洪大,来盛去衰。热势盛,但气、津皆伤。2022-08-01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11 20:28:1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小承气汤的适应证包括:阳明病,其人多汗,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广泛,涵盖了阳明腑实证、杂病实证腹满、积食内停腹满等病证,尤其适用于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烦躁、精...

  • 阳明病篇是《伤寒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内容丰富,逻辑严谨。在此,我们提供基于郝万山教授解析的思维导图,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阳明病的诊治思路。阳明病篇的思维导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病机分析:阳明病的病机特点、与太阳病的区别、以及其病理演变。辨证要点:通过分析病人的症状,如口渴、...

  • 一九六、问曰:何缘转“阳明病”?答曰:“太阳”、“少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小便利与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太阳发汗,少阳合解利尿,如果发汗或小便太多,造成胃中干燥,津液被伤到而转阳明。“不更衣”指不上厕所,即便秘了。故当肠...

  • 大家好,承蒙上次《伤寒论》太阳病思维导图的热烈反响,今天我将带给大家更为深入的阳明病篇思维导图,让学习之路更加清晰明了。如果你对中医经典有所热爱,或者对《伤寒论》阳明病章节充满好奇,这篇文章不容错过。首先,我要强调的是,这个思维导图是基于郝万山老师的讲解进行整理的,旨在帮助大家更好...

  • 伤寒论第186条,主要讲述脉象,尤其是阳明病的脉象。阳明脉大,意味着脉体较宽大,腕动脉直径较宽,按压时感觉血管较饱满。这是由于太阳病到阳明病阶段,体内津液因出汗流失,但血管收缩尚未完成,导致脉象显得较空但不完全空。阳明气分证阶段,气血旺盛,脉象洪大有力,提示典型的阳性病机。腑实证阶段...

美好纯真时代分享中医药学教程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