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阳明篇》笔记3| 病传阳明止

一九六、问曰:何缘转“阳明病”?答曰:“太阳”、“少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小便利与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发汗,少阳合解利尿,如果发汗或小便太多,造成胃中干燥,津液被伤到而转阳明。“不更衣”指不上厕所,即便秘了。故当肠胃津液受到伤害不足时产生的燥实一律称为阳明证。

一九七、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这一条辨是讲:阳明足虚热证,看不到寒证。 不怕冷、全身流汗、口渴、手脚热为标准的阳明证。

一九八: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一日指一侯,六、七天左右,病要传经了。阳明病刚开始时,太阳阳明在转交,还有怕冷现象,等出现“自汗出而恶热”,代表病从太阳传到了阳明,这时表证都没了,全部变成里证了。

一九九、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为什么病一进阳明表证就无?脾土功能非常强大,它能消化任何东西,就好比大自然的土一样,土能承载万物,“万物所归”,所以“无所复传”,病到阳明不会再传下去,停住了。但这不代表不需要去治疗它,当有便秘时就去治疗,就不需要面膜了,因为大便很好皮肤会很润泽,皮肤黑黑灰灰的都是肠胃不好,整个脸颊上走的都是阳明经。

身上会有东西堆积,都是肠胃有东西累积,再慢慢渗出来的,所以在中医的观念里,阳明是腑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〇〇、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发汗不透彻也会转阳明,所以治太阳病时汤剂要开得恰到好处,可以先开大剂的药六碗煮两碗,备一碗隔天喝,如果第二天中午胃口恢复代表病好了,第二碗就不喝了。

二〇一、“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溅溅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发热,无汗”,麻黄汤证,“呕不能食”似少阳证,在传经中“反汗出溅溅然者”,即病人在发热又一直在流汗,是转阳明了,这总比转少阳好多了,说明病人肠胃系统很好。

二〇二、“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过了三侯二十一天,摸到阳明脉:大,力量很强,弹起来很强,伤寒的脉是浮而紧。2022-07-26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4:03:3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一九六、问曰:何缘转“阳明病”?答曰:“太阳”、“少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小便利与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太阳发汗,少阳合解利尿,如果发汗或小便太多,造成胃中干燥,津液被伤到而转阳明。“不更衣”指不上厕所,即便秘了。故当肠...

  • 从二二〇条开始,阳明证有四种症状不能攻下。二二〇、“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伤寒有呕,一定在少阳,更确切地讲,病在太阳和少阳之间,就算有阳明证也不要去攻它,应先解表,否则一攻下,表邪会下陷,造成结胸。如果是呕家(包括酒客)再进入阳明证,大柴胡汤即可。二二一、...

  • 阴病本不会有口燥烟干,现在病人出现阳明证,代表病已回头,就是病人已经从阴转成阳了,从少阴证转成阳明证的现象,这是好的现象。这时候赶快把它去掉,刚从阴回到阳的时候,元气还没有很恢复,结果大便燥结在肠里面,还是用大承气汤攻,所以不管病从那来,只要症一样, 少阴篇里面还是有用到大...

  • 整本《伤寒论》共有113方,归纳为三大类以帮助记忆:一、辛散方:麻桂类(麻黄桂枝),目的是袪寒。具体到六经辨证是:太阳病:用麻桂;少阳病:用柴胡;阳明病:用葛根;少阴病:用细辛。二、寒泻方:膏黄类(石膏黄岑黄连大黄),目的是撤热,为了救阴,急下存阴。张仲景的观念是: 非寒不泻 ...

  • 临床应用: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方剂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增强临床实践能力。借助思维导图,您可以更直观地梳理出阳明病的治疗脉络,提高学习效率。建议在阅读《伤寒论》原文或观看相关解析视频时,配合使用此思维导图,有助于加深理解。期待您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如果您对内容感兴趣,请记得点赞与...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