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二三

伤寒论第108条辨: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原文解释】外感伤寒病,腹部胀满,胡言乱语,寸口脉浮而紧,即肝木克伐脾土的征象,名“纵”,进行治疗用针刺期门的方法。

我们知道,只有阳明证,一派热证,热昏了头病人才会有胡言乱语的现象,所以,谵语,就是代表阳明证。

当开了桂枝汤进去发汗,把肠胃里的津液发散掉了,这样就变成了阳证了。

阳明就是足阳明胃,手太阳大肠。太阴篇第一个主证就是腹满,所以腹满代表太阴证。太阴就是脾,寸口脉就是阳脉,寸口脉浮而紧,这就是肝木乘了脾土。

肝血太旺顶到胃;得到急性肝病的人,肝肿起来,胃被压迫到了,木克土,因为脾胃被肝压到了,肝里面充血充得很旺,脾胃的血就不够了。

当人血不足的时候,就会比较肥大。为什么会肥大?就是要吸收更多,所以气血虚的人,舌头又肥又大。脾胃也是一样,血都跑到肝里面了,没有血能让脾脏蠕动的时候,脾脏就像死肥肉一样,堵在胃下方,这就叫作“纵”。纵的意思就是木克土,病人就不能吃东西,要把肝血输开来才行,这时候张仲景说扎期门,实际上不能光靠期门,如果用 “脏会”、“脾募”的章门穴会更好。

实际上,象这种腹满,谵语,寸口脉浮紧出现的时候,我们中医可以用小建中汤,如果有谵语,大便便秘的话我们可以用桂枝汤加上大黄。

从这一点来看,张仲景对针灸不是很强,他的经方确实是出神入化了。后世医家对这一条辨出现了争议。

腹满谵语这是阳明病,这是病传里的表现,也主是太阳病传里出现了阳明证。脉浮而紧,这还有表证在,后世医家说,这是太阳与阳明合病,所以,对肝木乘脾土不可以理解。

“名曰纵,刺期门”这一句在《医中金鉴》里说这是一个错误,前后语言不通。2022-06-27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08 08:34:0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伤寒论第108条辨: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原文解释】外感伤寒病,腹部胀满,胡言乱语,寸口脉浮而紧,即肝木克伐脾土的征象,名“纵”,进行治疗用针刺期门的方法。我们知道,只有阳明证,一派热证,热昏了头病人才会有胡言乱语的现象,所以,谵语,就是代表...

  • 四、少阴寒实便秘因肠子停滞不前,大便逐渐积聚,而少阴寒实证无肠蠕动,故用热药如附子和细辛促进蠕动,大黄附子细辛汤能缓解症状。五、细辛在伤寒论中小青龙汤及少阴证中均有应用,因其能将体内寒气逼至表层。当归四逆汤亦含细辛,因其善入小肠。细辛剂量视便秘持续时间而定。六、大承气汤(厚朴、...

  • 1. 伤寒论第117条辨: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2. 【原文解释】用烧针的方法以发汗,针刺的部位受到寒邪侵袭,发生红色核块的,必然要发作奔豚。自感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的,可外用艾火在其核上各灸一壮...

  • 伤寒论第97条辨: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原文解释:当病人服了小柴胡汤以后,出现口渴欲饮等阳明见症的时候,表示病已经转属阳明证了,治疗的时候,必须按阳明证的治法来进行治疗。当我们看到一个病人,一看这个病人是少阳证,于是开了柴胡剂,当把药熬出来的时候,病人已经进入阳明...

  • 伤寒论第二十三条辨: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这个条辨的意思就是...

美好纯真时代分享中医药学教程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