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的中医辨证和论治有哪些?

1.分型治疗 1.肾阴虚型:足胫时热而足跟痛,用六味丸加龟板、肉桂。
  2.肾阳虚型:不能久立而足跟痛,用八味丸。
  3.挟湿型:重着而肿,用换骨丹、史国公药酒。
  4.湿痰流注型:用导痰汤加木瓜、萆薢、防己。
  5.气血两虚型:用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
  6.血热型: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牛膝(见《医学入门·脚气》)。
  药物组成: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元胡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
  方解:方中川乌、川椒、威灵仙、透骨草、鸡血藤祛风散寒,通经活络;元胡、川芎、乳香、没药活血散瘀,行气舒筋;木瓜、川断、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芒硝软坚散结,消肿止痛;食醋含醋离子,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助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力。诸药水煎熏洗,药物作用于局部,渗透肌肤,直达病所,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运行,软化骨刺,促进炎症吸收,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除。
  用法:将前12味药加冷水3000毫升,浸泡12小时,煮沸30~40分钟,倒入盆内,加芒硝、食醋搅匀。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不烫时浸洗患足。水温下降时可再加热,每次熏洗时间不少于1小时,早晚各1次。1剂药可用两天。2020-06-19
足跟痛又叫跟痛症,具体部位是指足跟部跖侧的疼痛。足跟痛与西医学所说的足部骨质增生或蹠底筋膜炎很相近,但又不全是。中医典籍称足跟痛为“伤筋”,是“骨痹”中的一种,因此也称之为“跟痹”。现代医学对足跟痛的发病病因说法不同,有的认为它主要由跟骨骨刺而引起。有的则认为它多是神经受损而使跟骨内压力增高的结果。也可能与外伤以及由外伤引起的跖骨筋膜炎、跟骨关节滑囊炎、跟腱炎、脂肪垫变性等无菌性炎症及病症有关。还有一些患者则与风寒潮湿有关。有些病例则没有确定的外伤史,也没有骨刺的形成。治疗建议用中要的——足跟.骨方.医.贴,摆渡上能搜到。2020-06-19
足跟痛应该是肝肾的问题,五脏肝肾对应的是五体的筋骨,西医说是缺钙, 可以吃点阿胶钙试试,很管用,中老年人多少会有这样的症状2020-06-19
mcxzy 阅读 41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2:00:3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针对足跟痛的治疗方法,有一种简便易行的“鞋垫开洞法”。即在鞋内垫上软垫,并在足跟痛的位置开一个洞,这样患者在站立和行走时,足跟部会相应落空,从而减轻压力、缓解疼痛。此外,采用醋水浸泡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将适量的醋(醋与水之比为1:10)加入温水中,或直接使用1000毫升米醋加热至适宜温...

  • 膏药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能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驱风寒、和气血、消痰痞或壮筋骨。使用方法灵活,可根据病情调整,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足跟痛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气滞血瘀型:采用活血化瘀的方剂进行治疗。肝肾亏虚型: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导致筋骨失养,需采用补肝肾、强筋骨的方剂。寒凝血瘀型:受寒...

  • 中医治疗足跟痛的方法较多,主要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及中医理疗等,可以由中医师辨证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1、中药内服:足跟痛一般是由于久立或行走者长期、慢性的轻伤所引起。通过辨证论治,可以选择祛寒祛湿、通经活络、消炎止痛的中药进行煎煮口服调理,常用方剂有独活寄生汤、右归丸、强骨汤等;2、...

  •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和行走困难。在中医理论中,足跟痛归于“骨痹”范畴,其发病原因多与老年人肾亏劳损、外伤以及感受寒湿有关。为了治疗足跟痛,人们常常采用多种中药浸泡或外敷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会对皮肤造成损伤,也没有副作用。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因而临床运用中医治疗时,应根据疼痛性质如钝痛、刺痛、瘦困样痛,结合伴随症及舌脉情况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肝肾不足,经络阻滞者,采用滋补肝肾,通络止痛;气滞血瘀,采用理气活血,化瘀止痛;寒湿凝滞者,采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中药治疗。【辨证论治】气血瘀滞 主症:痛处固定,呈刺痛,晨起足跟着地...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