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多寐的辨证论治

多寐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病证,亦称“嗜睡”、“多卧”、“嗜眠”、“多眠”等。本病的病位在心、脾,与肾关系密切,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心、脾、肾阳气虚弱,心窍失荣;标实则为湿邪、痰浊、瘀血等阻滞脉络,蒙塞心窍。李东垣在《脾胃论。卷上》中指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丹溪心法。中湿》指出:“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指出脾胃亏虚和脾胃受湿均可导致多寐。
  总之,多寐的病机关键是湿、浊、痰、瘀困滞阳气,心阳不振;或阳虚气弱,心神失荣。病变过程中各种病理机制相互影响,如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津停聚而成痰浊,痰浊、瘀血内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又可进一步耗伤气血,损伤阳气,以致心阳不足,脾气虚弱,虚实夹杂。西医的发作性嗜睡病、神经官能症、某些精神病,其临床症状与多寐类似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论治。现将多寐的主要证治分述如下:

  1.湿盛困脾证

  头蒙如裹,昏昏嗜睡,肢体沉重,偶伴浮肿,胸脘痞满,纳少,泛恶,舌苔腻,脉濡。

  治法:燥湿健脾,醒神开窍。

  代表方:平胃散加减。

  常用药:苍术燥湿健脾;藿香芳香化浊;橘皮理气和中;厚朴、生姜宽中理脾祛湿;石菖蒲醒脾化湿,提神开窍。

  2.瘀血阻滞证

  神倦嗜睡,头痛头晕,病程较久,或有外伤史,脉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法:活血通络。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生姜、黄酒温通以助行血;老葱、麝香开窍醒脑;红枣顾护正气。

  3.脾气虚弱证

  嗜睡多卧,倦怠乏力,饭后尤甚,伴纳少便溏,面色萎黄,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健脾益气。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半夏、陈皮化痰和中;木香、砂仁理气醒脾。

  4.阳气虚衰证

  心神昏浊,倦怠嗜卧,精神疲乏懒言,畏寒肢冷,面色白,健忘,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

  治法:益气温阳。

  代表方:附子理中丸合人参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干姜温补脾肾之阳;炙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大补元气;熟地黄、五味子、川芎滋补阴液,阴中求阳;升麻升阳,以助清气上升。2023-02-23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4:32:2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多寐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病证,亦称“嗜睡”、“多卧”、“嗜眠”、“多眠”等。本病的病位在心、脾,与肾关系密切,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心、脾、肾阳气虚弱,心窍失荣;标实则为湿邪、痰浊、瘀血等阻滞脉络,蒙塞心窍。李东垣在《脾胃论。卷上》中指出:“脾...

  • 与不寐相反的是嗜睡症,中医称多寐。病机关键是湿、浊、痰、瘀,困滞阳气,心阳不振,或阳虚气弱,心神失荣。病位在心脾,与肾关系密切。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心脾肾阳气虚弱,心窍失荣,标实为湿邪痰浊瘀血蒙塞心窍。一:湿盛困脾证,头能如裹、昏昏欲睡、肢体沉重、胸脘痞满、或伴浮...

  • 多寐 多寐是指不论白天黑夜,时时嗜睡,呼之能醒,但随后又复睡的病证。西医的发作性睡病、神经官能症,其症状与多寐类似者,可以参照本病进行论证。 多寐主要症状 1.嗜睡,饭后尤甚,呼之能醒,但未几又已人睡。 2.某些热性或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嗜睡,是病情转为危重的前兆,不在本病范围之内。

  • 中医有关失眠主要有4种理论: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心主神明论、脑主神明论虽然临床上有“脑主神明”和“心主神明”的争论,但多医学家在承认心脑共主神明的同时,往往依据临床各有所侧重,现代关于失眠机理的中医论述都基于此。中医睡眠学说概括阴阳睡眠学说、卫气运行睡眠学说和神主睡眠学说。以阴阳...

  • 嗜睡症是一种神经功能性疾病,患者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唤之能醒,醒后复睡。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是阴盛阳虚,脾虚湿胜或气血不足。临床分型辨证治疗,效果良好。湿浊内盛:多见于体质肥胖之人,症见胸闷纳少,身重嗜睡,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宜燥湿健脾,方用平胃散加味:苍术12克,陈皮、...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