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经上的重要穴位内庭穴

内庭穴首见于《灵枢•本输》,是足阳明胃经上的荥穴。在五行中属水,具有清胃泻火、通经理气的作用,是治疗胃火炽盛所致病证之要穴,临床以泻法为常用。

内庭穴准确位置:在足的次趾与中趾之间,脚趾缝尽处的陷凹中。如图

内庭穴具有如下功用:

1.清热泻火。

荥穴,性善清热;又按五输穴生克补泻法,胃经实证发热,应当取厉兑穴,因厉兑穴为井之所出,脉气尚微,所以有“泻井当泻荥”的原理,因此可以用泻内庭穴治疗一切胃火亢盛的症状。临床上可根据病症搭配相关穴位用之。同时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少食辛辣肥甘之物,少熬夜,多吃青菜水果,可有效地清降胃火。

2.治肠胃病。可用于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痢疾的治疗。自古便有相关运用记载,如《千金要方》曰:“三里内庭穴,肚腹妙中绝。”由此可见,内庭穴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确有很好的实效性,尤其对胃火旺盛引起的食欲亢进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3.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在临床中内庭穴还常用于消渴病、口歪、面瘫、面痛、荨麻疹、痛经、足背肿痛、肥胖等病证。

内庭穴取穴方法:

正坐屈膝,把脚抬起,放另一腿上,用对侧手之四指置脚掌底托着,手大拇指在脚背,并置于次趾与中趾之间,脚叉 缝尽处的陷凹中即是。

内庭穴的日常运用:

弯曲大拇指,用指尖下压揉按穴位,早晚各1次,先左后右,各揉按1〜3分钟。

治疗功用:清胃去火,理气止痛。

内庭穴配伍

鼻出血 | 配伍穴位:神庭穴、迎香穴、内庭穴。

按摩顺序与技法:发现鼻子出血马上抬起头,用手掌轻拍额头数十下,再用中指轻按神庭穴1分钟左右,然后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迎香穴1〜3分钟,最后按压内庭穴3分钟。

其他病症配伍穴位

牙龈肿痛 | 配伍穴位:天冲穴、大迎穴、合谷穴、内庭穴。

胃痛 | 配伍穴位:中脘穴、肓俞穴、天枢穴、足三里穴、内庭穴。

牙痛、咽喉肿痛:内庭配合谷治疗。

鼻衄、牙龈出血:内庭配上星治疗。

足背肿痛:内庭配八风治疗。

痛经:内庭配陷谷治疗。

胃痛、腹胀、吐泻:内庭配足三里治疗。

湿热泄泻:内庭配内关、曲池、天枢。

口歪:内庭配地仓、颊车、颧髎、攒竹治疗。

内庭穴禁忌:

内庭为荥穴,荥穴宜泻之,根据子母补泻法也应泻之本穴,故不宜用补法,虽然本穴可灸,但根据穴性,临床一般不用灸法。2022-07-17
mcxzy 阅读 60 次 更新于 2025-04-08 16:02:5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内庭穴首见于《灵枢•本输》,是足阳明胃经上的荥穴。在五行中属水,具有清胃泻火、通经理气的作用,是治疗胃火炽盛所致病证之要穴,临床以泻法为常用。内庭穴准确位置:在足的次趾与中趾之间,脚趾缝尽处的陷凹中。如图 内庭穴具有如下功用:1.清热泻火。荥穴,性善清热;又按五输穴生...

  • 内庭穴,作为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具有清胃泻火、理气止痛的显著功效,堪称热证、上火的克星。无论是牙痛、咽喉痛、鼻出血,还是口臭、胃酸、便秘等由胃火引起的症状,按摩内庭穴都能带来显著的缓解效果。该穴位位于足背,具体在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时,建议采用正坐垂足或仰卧位...

  •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足背部2-3趾尖趾蹼缘的后记。内庭穴作为胃经的腧穴,常和足三里相配治疗各种胃肠、脾胃的疾病,三里内庭穴这是一个搭配的口头语。脾胃或者肠胃疾病是指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胃痛、脾胃不和、心下痞满,都属于胃肠脾胃疾病。内庭穴位于足背部,还可以治疗足部的各种疾...

  • 内庭穴是临床上应用频率较高的穴位,位于足阳明胃经上,是胃经五腧穴之一。五腧穴称为井、荥、输、经、合,其中内庭穴是胃经的荥穴。而荥主身热,荥穴对于很多的热症,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本身的胃经,又是多气、多血的一条经脉,所以临床上出现胃火致胜,上火的表现时,都可以采用内庭穴,即...

  • 1. 内庭穴是位于脚部的特定穴道,具有清胃泻火、消肿止痛、理气和血液的功效。2. 该穴位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牙痛、口臭、大便燥结等,可以通过按摩、针灸、艾灸、刮痧等方式进行治疗。3. 内庭穴属于足胃经,位于足趾和中趾之间,脚趾缝尽处有凹陷。4. 按摩内庭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