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之寸口脉

西晋医学家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

从鱼际至高骨(其骨自高),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之,针入病愈。

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一作鸠)尾下五分。

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一作少阳),在大仓左右三寸。

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左。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

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

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疑问:

人迎的解释:“左为人迎”是左寸称为人迎,另一种解释是人迎穴,足阳明胃经,亦称人迎脉。哪个是对的?还是两个都对?2022-07-20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9:51:5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西晋医学家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从鱼际至高骨(其骨自高),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射上焦,出...

  • 《脉经》说:“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寸口脉,从广义讲概括寸、关、尺三部分,寸居上,关居中,尺居下,文中“关前一分”,当指寸部。“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即左手寸部为人迎,右手寸部为气口。后世医家多附和此说,但对人迎气口的部位究竟在寸、在关又有分歧见...

  • 中医切脉时常用的部位之一,名为“寸口”。这一术语特指两手掌后约一寸处的桡动脉,此处汇聚了肝、心、脾、肺、肾等脏腑的脉象信息。在古代文献中,寸口也有别名,被称作“气口”或“脉口”。《难经·一难》中有记载:“寸口者,脉之大会。”而晋代医家王叔和在其著作《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

  • 在中医里,寸口是指切脉的特定部位,位于两手掌后方的一寸处,即桡动脉的位置。这里汇聚了人体肝、心、脾、肺、肾等重要脏腑的脉象信息。这一部位还有其他称谓,如“气口”或“脉口”。古代医学文献《难经·一难》中明确指出:“寸口者,脉之大会。”而晋代医学家王叔和在其著作《脉经·分别三关境界...

  • 《脉经》:「脉涩者少血多气。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关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 《脉诀》:「涩脉主遍身疼痛,丈夫有此号伤精,妇人有孕肿中病,无孕还须败血成。涩脉关前胃气并,当关血败不能停,尺部如斯逢逆冷,体寒脐下作雷鸣。」 ...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