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每日一读:伤寒杂病论之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 (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汤见后卷。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传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2022-08-27
mcxzy 阅读 23 次 更新于 2025-04-04 22:50:0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 (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汤见后卷。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

  •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医书籍和参考书目推荐:1.《伤寒杂病论》:是太医祖师张仲景创作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临床学科的宝典,对临床处方、方剂应用有很高的指导作用。2.《金匮要略》:也是古代中医领域的重要经典,由汉代张仲景所编,详细讲解了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以及预防与抵御疾病的基础知识。3...

  • 丹氏之论极是,仲景对三阳三阴的理解和应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仲景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三阴三阳之谓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编目排序来源于人类个体先天遗传气质差异分型下的阳男8/4太阳伤寒之人的九变十化气数图中,《伤寒杂病论》之名也来源于此,以示人辩病证而论治之道...

  •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也有不少辨病论治的阐述,特别是《金匮要略》在这方面有鲜明的特色,如乌头汤治历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肾气丸治消渴、茵陈五苓散治黄疸、甘草粉蜜汤治蛔虫病、桂枝茯苓丸治妇人癓病、胶艾汤治胞阻,甘麦大枣汤治脏燥等。我们再看看《伤寒》后的一些经典的辨病...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